杭州良渚为什么申遗,良渚申遗成功对中国的影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04:51:18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通过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进一步证实,而且长江流域也是文明发源地之一,这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毫无疑问都是莫大的荣誉和骄傲。那么,良渚古城到底怎样一种怎样的文化形态呢?

良渚古城属于良渚文化,但不等于良渚文化。考古学家对于良渚文化的研究,始于1936年和1937年,当时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在杭县良渚乡(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调查发掘,因为发现良渚文化中最突出的是黑陶,所以将其纳入龙山文化中,并一度称为“浙江龙山文化”。但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太湖地区相继发现一些类似良渚文化的遗址,良渚文化的面貌和区域也逐渐浮出水面,显示这是一处区别于龙山文化而有自己浓厚本土风格的文化。

于是在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学家夏鼐提出以最早发现的良渚乡作为“良渚文化”的命名。20世纪70年代,良渚文化被明确纳入太湖地区史前文化系中,形成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连续序列,其中良渚文化的绝对年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3300—前2250年间。20世纪80年代,不少良渚文化重大遗址出土,比如余杭反山、瑶山等,让考古学家认识到,良渚文化的文明程度可能是同时期全国考古文化中最高的。

杭州良渚为什么申遗,良渚申遗成功对中国的影响(1)

良渚文化遗址

至于良渚古城,则是相当晚近的发现。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葡萄坂遗址考察时,发现有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壕沟。2007年,大致确定了良渚古城的范围,其南北城墙长约1800—1900米、东西宽1500—1700米,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城墙宽度约40—60米,高约4米。地跨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二镇(街道),位于约34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群之中,以莫角山台形遗址、反山墓地等为古城中心。

所以,良渚古城实际上只有良渚遗址群的近十分之一范围,而整个良渚文化区域则覆盖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以及上海等环太湖流域地区,包括今天的杭州、湖州、桐乡、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上海市。曾有学者提出良渚文化早期的文化中心在太湖东部,中期的文化中心在南部的良渚遗址群,而晚期又迁徙到太湖北部。但自良渚古城作为同时期全国最大的古城遗址被发现后,表明其所在的良渚遗址群可能一直是整个良渚文化的统治中心。

作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我国唯一一新石器时代遗址,良渚文化有着辉煌的玉石文化以及大型人工堆建的大型墓地和祭坛,可在文献中却少有踪迹,难以确证其文明源流。不少学者试图寻找蛛丝马迹,得出的结论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认为良渚文化对应的是蚩尤、有的认为良渚文化对应的是虞朝、有的认为良渚文化对应的是夏朝、有的认为良渚文化对应的是防风氏……

杭州良渚为什么申遗,良渚申遗成功对中国的影响(2)

良渚古城位置

其实,我们不需要把良渚文化与文献记载的某个古国强行对应。传世文献实际上都来自商周之后的记载,而文化遗址才是真正反映当时社会的一手材料。当然,良渚文化确实可以反映传世文献对上古历史描绘的某些特征。在汉代古籍《越绝书》里,楚人风胡子提到“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似乎在原始社会晚期经历了一个“玉器时代”,而史前考古玉器的巅峰,正是在良渚文化之中。

良渚文化以玉器著称,其主要种类有玉琮、玉钺、玉璧、玉镯、玉牌、玉带钩以及玉鸟、玉龟、玉蝉、玉鱼等。其中最引人注目是反山墓地M12出土、今天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琮王”和“钺王”。其中“琮王”通高8.9厘米,重6.5千克,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钺王”通长17.9厘米,上端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最厚达0.9厘米。“琮王”与“钺王”上面都有浅雕的一个“神人兽面纹”,整个纹仅高3厘米,宽4厘米,被认为是良渚文化的神徽。

玉钺象征权力,而玉琮又有什么作用呢?《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以玉璧祭天、以玉琮祭地,可能象征“天圆地方”的观念。但玉琮可能本身就有沟通天地的功能,因为其本身呈圆柱体,而且内圆外方,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的沟通。据说帝颛顼时“绝地通天”,祭祀天地成为帝王专利,而玉琮就是所用的法器。

杭州良渚为什么申遗,良渚申遗成功对中国的影响(3)

良渚“琮王”

出土“琮王”的反山,实际上只是一座高出地面5—6米的小土丘。这样的小土丘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堆建的祭坛,而有不少高等级墓地建在祭坛之中,随葬有大量的玉器。这些葬者都是良渚古城中的权贵,他们掌握着宗教和行政权力。之所以要葬在人工土山上,原因是古人认为山离天比较近,是沟通天地的场所。《山海经》中就有巫咸等十巫从灵山升降,昆仑山也是上帝在人间的住所。反山应该就是良渚古城的“王陵”,而良渚古城则是良渚文化“国都”所在地。

尽管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但良渚文化的探索还未结束,还有更多有魅力、有内涵的考古发现等待我们去解读和品味。

参考文献:

刘斌 王宁远 陈明辉:《良渚古城——新发现与探索》

吴汝祚 徐吉军:《良渚文化兴衰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本文首发于《北京晚报》文史版,2019年7月18日)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网易历史频道等纸刊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