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脍炙人口,寓意深刻,为世人广为传颂。现在被编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当中。
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解读这首诗时说:“这里的渠呀,就是指水渠,这里指池塘的水……”
后来,我问过不少人,也都认为这里的“渠”是沟渠、水渠或特指水渠里的水。
乍一听,这样的解释顺里成章,但实际上,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
“渠”在古汉语里是一个第三人称代词,它、他或他们。在“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中,“渠”是代词它,指首句中的“半亩方塘”。
这种用法在古诗文里有很多,如唐朝诗人寒山禅师《诗三百》中第三首的“蚊子叮铁牛,无渠下觜处”中的“渠”也是代词它,指上句中的“蚊子”。
东汉著名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有一句话“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中的“渠”是代词他,指“焦仲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