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网 作者 慕楚:首批支付牌照“过期”10天后,5月13日,央行公布了其第二次续展结果,这也是支付牌照首次发放后的10年。
伴随着续展情况的公示,银联商务并牌照、迅付缩减互联网支付、支付宝满满求生欲的续展公告,似乎都意味着支付行业旧时代的过去,新时代的到来。
10年的翻天覆地
“支付还能搞什么?到底干什么才是赚钱的?”这是许多支付从业者近两年在交流时时常发出的疑问,也是感慨。
从2011年到2018年,支付行业虽然经历了不少的动荡,但总体上看还算安逸,因为有备付金,有备付金利息。而到2019年初备付金完成集中交存后,躺着赚钱的路子断绝了。
在此期间,前端支付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付机构的产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在2011年到2014年期间,仍然是POS时代,线下收单还是香饽饽,除了特色的信用卡收单业务,电信运营商、卡组织、手机厂商都在尝试手机非接支付项目,支付机构对商户的收单服务是到位的,支付机构也弥补银行对商户服务辐射弱的市场不足。
但随着二维码支付的迅速发展,支付机构“屠龙者终成恶龙”,较少的关注商户需要怎样的收单服务,而更多的聚焦在信用卡收单业务。此外,聚合支付服务商开始崭露头角,间接的“架空”了许多支付机构对商户的掌控力。
某种意义上说,支付牌照发放的十年,约前5年,支付机构完成了对银行的“管道化”命运审判,卡基支付在移动支付大战中落败。而后5年聚合支付服务商“做大做强”,借助二维码账基发展,则实现了对支付机构的“管道化”命运审判。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此外,除了备付金交存,费率政策的变化使得支付的薄利化形势更加严峻。从2011年到2021年,支付费率从2%下降到1.25%,再下降到“96费改”之后的0.6%,二维码支付时代更是下降到0.38%,部分优惠政策加持之下,0.2%甚至0也是常见的。
而在当下“支付回归本源”的监管环境下,10年支付又一轮回。许多支付机构重新重视线下实体商户,回归到为商户提供真正需要的收单服务当中;与此同时,支付机构也在入股一些聚合支付服务商,并且进军SaaS领域。
展望支付行业的未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在2020年的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从信息化、市场化再到数字化,支付产业预计将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的跨越发展。”
但是如何数字化,如何回归支付本源,又如何面对数字人民币带来的变革,未来充满未知。
即将迎来的支付牌照新时代
在《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的热议下,本次的续展也颇受关注,其中,银联商务对三家支付机构的整合,许多人认为是满足《条例》的相关要求,即“同一法人不得持有两个及以上非银行支付机构10%以上股权”,以及“同一实际控制人不得控制两个及以上非银行支付机构”。此外,银联商务也在申请筹备上市,这一整合也利于上市成功。
回顾这十年,与时代变迁相随的,是支付牌照的价值也发生了较大改变。
现有的支付牌照类型主要包括,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
其中,数字电视支付、固定电话支付、移动电话支付、互联网支付这四类,在2号令中,统称为网络支付。
随着智能手机发展,数字电视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已经基本没有业务,资质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本周,拥有上海国资委、中国银联、银联商务、平安集团、中银通等豪华*背景的银视通被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注销会员资格。其支付牌照类型,正是数字电视支付,而此前,5大*还联合出售银视通股权,但是没卖出去。从某种角度来看,银视通的没落,也可谓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固定电话支付与数字电视支付也有类似的命运,电子设备的不断升级,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都使得这类“过时”的支付方式逐渐没落。
此外,政策上的改变与加持,也造成了不同支付牌照类型有不同的命运。
2015年年底,在2号令的基础上,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43号文),细化了4类支付牌照网络支付业务的监管细则,其中明确,“支付账户,是指获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支付机构,根据客户的真实意愿为其开立的,用于记录预付交易资金余额、客户凭以发起支付指令、反映交易明细信息的电子簿记。”
都说得账户者得天下,43号文对支付账户的定义,奠定了互联网支付这一支付牌照资质的含金量。
而在时代的背景下,随着3G、4G的普及,线上与线下的融合,PC网络与移动网络无缝连接,都使固定电话与电视没落。
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是有43号文对支付账户的定义与要求,恐怕很多人仍然在思考移动电话支付的业务范围是什么,与移动支付有何区别。
到2017年,《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296号文)出台之后,拥有互联网支付与银行卡收单才能开展全场景的条码支付业务,也使得其他支付牌照类型逐渐式微。
而预付卡业务,早期也是一个香饽饽,一方面是备付金利息政策,使得预付卡发卡机构可以躺着赚钱,另一方面,私下挪用备付金炒房、炒股,也是常见的“借鸡生蛋”玩法。直到上海畅购、浙江易士的接连暴雷,央行才意识到,支付机构玩法如此之野。
在2017年的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范一飞直斥“有些机构把客户的备付金拿来炒房、炒股票,甚至用于个人赌博,最后导致损失。”
近几年,随着备付金集中交存的完成,两大支付巨头支付账户对预付业务的侵蚀,以及增值税改革的影响,预付卡已经十分鸡肋。
目前已公示的有34家被注销或者主动注销的支付机构包含预付卡相关资质,总共注销的支付牌照才39家,预付卡占比87%。
所以10年下来,只有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收单成为最有价值的两种支付牌照资质。
但条例直接取缔了现有的支付牌照分类,将业务类型分成两类,即储值账户运营、支付交易处理,乍眼一看,储值账户运营附加了互联网支付的支付账户能力,支付交易处理则附加了银行卡收单的收单资质。
而熟悉全球支付体系的支付从业者则感觉到,中国的支付监管正在向国际发达国家或地区学习,比如香港的支付牌照就分成两种,MSO(Money Service Operator金钱服务经营者)和SVF(Stored Value Facilities储值支付工具)。只关注账户归属和资金转移,而不拘泥于支付方式、线上与线下。
牌照政策的改变,是市场发展逐渐成熟的一个表象,是旧时代的结束,也是新时代的开始。这次续展,以银联商务的整合为代表,《条例》时代其实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