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藜
他同样也出生于辽宁大连,幼时家道中落,穷困窘迫。很小的时候他还受到过日军毒打,有一段时间一听到“日本鬼子”几个字就会哇哇大哭。
多年以后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没挨打,不知道这种皮肉之苦不仅伤及肌肤,更刺痛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从此我渴望自己祖国强大的信念伴随着我的一生。
虽然环境不好,但因为受到搞音乐的哥哥的影响,张藜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了音乐才华,会看五线谱,会弹钢琴。
13岁时他就能写小说,第一次发表文章,拿了50元稿费,足够一个月生活。16岁时,他参加解放军,成为一名文艺兵,走上革命道路,后来又进入东北鲁艺学习。
张藜是个才子,性格如其名“藜”一样,带刺,难免有些心直口快,放言无忌。关于他的各种回忆录、采访报道都显示,在此后众所周知的非常年代里,他饱经坎坷,被长时间下放农村改造。
有人用一段颇为文学化的语言描述过张藜的这一段经历:他点过种,耕过地,赶过车,喂过猪,沤过麻,打过绳,砍过山柴,下过煤井,还曾住在马棚里。
他自己的自述则是:曾和“猪大嫂”“马大哥”睡一个屋,数九寒冬,蹲过连钢笔水都冻成冰疙瘩的冷屋。身体也不好,肾结石、面部痉挛都得过。
这样的日子前前后后过了差不多20年。在艰难时世里,张藜还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即使他的作品很多都不能署名。
20多分钟改好了曲,词却卡了壳
1978年,冰封的国门缓缓开启,张藜也终于获得平反!
此时,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决定再与命运搏一把。他调到了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开始近乎于疯狂的创作。
特殊的人生经历,不仅没有磨灭他的创作才华,反而让他的艺术灵性更加敏锐。
在同事、朋友的帮助下,很短的时间内,他一口气写了几百首歌词,陆续发表。
▲ 张藜
但这些歌都没有广泛地传唱开了,张藜的大器晚成、名声大噪还要等到《我与我的祖国》问世。
张藜和秦咏诚相识后,张告诉秦:自己很喜欢他写于1962年的《海滨音诗》,它的旋律很美,很动听,但可惜受限于音调,不适合填词。
1984年,秦咏诚从沈阳到北京昌平培训。每个星期六,秦咏诚都会到张藜的家里,两人一起聊聊词曲创作。
▲ 张藜(左)与秦咏诚(右)
有一天,两人聊着聊着,张藜鼓动他改一改曲调。秦咏诚听进了这个建议,一气呵成,不到20分钟就写出了今天传唱的《我与我的祖国》的曲。
但有曲无词也枉然。
秦咏诚20分钟改好了曲,张藜却卡了壳。
这一卡就是半年。他揣着曲子,从厦门的鼓浪屿,琢磨到了湖南的张家界。
这一年的中秋节,早晨,张藜在张家界天子山招待所醒来,他推开窗户,看见眼前晨雾中的巍巍高山,灵感喷薄而出: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
这一首词他憋了半年,但写出来也只花了20分钟,和秦咏诚写曲花的时间差不多。
憋了半年,为的就是两句词
《我和我的祖国》,好在哪里?
如果你从头听到尾,会发现《我与我的祖国》歌词并不华丽,自始至终也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的表白。
它有的是河流、高山、炊烟、大海、浪花等具体的事物。它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意象,来表达人们对祖国的爱。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浪花与海的比喻,既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又近乎于完美地抒发了个人和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脉之情,堪称神来之笔。
张藜后来回忆说,这首歌最最重要的就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他憋的整整半年,其实就是憋的这两句。
秦咏诚也认为将浪花与海的比喻在此之前还没有过,既深刻又有内涵,形容也很优美。
在写好词的当天晚上,中秋联谊会上,张藜朗诵了词。
第一次朗诵时,张藜的“眼圈儿红了,万股心情都涌上心头,我用它写出了我对故乡、母亲、祖国、亲人的潜藏于心的思念。”
这首歌,词与曲,虽然只花了两个人“20分钟”。但其背后,则是有着两个一言难尽的“20年”。
一个脱胎于20多年前的曲子,一个蕴含着20多年的人生坎坷。
李谷一get到了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一首歌要成为经典,词曲歌,三者不可缺一。现在,词、曲都有了,只待歌者。
事实上,也很少有人知道,《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最早发表在《音乐生活》杂志上,发表之后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
而在李谷一之前,韩日、石慧等人也曾短暂地唱过它,但都没有什么大动静。最后却由李谷一唱成了经典。
为什么会这样,这恐怕与李谷一对张藜人生经历的理解和同情有很大关系。
张藜前半生命运坎坷,几十年的经历,让他感到自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他但始终不变的是九死不悔,一颗对祖国的赤子之心。——这也是这首歌打动人心的真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