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回族月饼做法,青海人特有的大月饼怎么做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06:58:10

青海新闻网讯 中秋节前一天,虎成花的丈夫早早开始准备鸡肉、蔬菜、瓜果,因为中秋节有邻村的村民想在他家的农家乐办宴席欢度中秋。

虎成花夫妇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村民。田家沟村位于距大通县城东北18.5公里处,地处脑山,村民世世代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多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2015年田家沟村被确定为贫困村。

乘着精准扶贫的东风,2016年田家沟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修建文化广场,旅游停车场,之后又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上山木栈道和观景台等设施,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田家沟村与鹞子沟景区、广惠寺毗邻相望,距离新建的克图高速公路东峡出口仅1公里,山青水秀,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舒适恬静的环境、朴实的乡村文化元素吸引着八方游客。

今年36岁的虎成花,看着村子变得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心里便有了想法,在自家院子开起了农家院。他们夫妻俩经营的成花农家院因饭菜极具特色,吸引了不少游客。

中秋节,青海人习惯称之为“八月十五”,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在中秋之夜,通常有献月饼、献瓜果,赏月等活动。青海民间有制作独具当地特色大月饼的习俗,月饼寓意深刻,有的捏成蟠桃、蛇等形状,月饼上有“寿”字造形,表示美好的愿望,希望多福多寿。

虎成花也不列外,想着做好月饼,一方面供孩子吃,一方面还可以给客人尝尝美味。丈夫准备着食材,虎成花就开始忙碌着做月饼了。

她先把一团团面分别擀成刚好能在蒸笼里放下的大小适合的圆形面饼。在擀开的面上浇上清油,每层分别放上不同颜色的辅料,用手掌抹匀,然后一层一层或几层一组放进已经在冒着大气的蒸笼里,直到涂抹着辅料的面饼累积十几层,高度接近蒸笼高度时,用未加料粉的面盖子盖顶,把整个面饼层包起来,再把一些名为“花花”的月饼饰物蘸水贴于表面。这些用面做成的“花花”饰物,外形大多是花卉,也有做成小白兔、盘龙等十二生肖装饰物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吉祥图案,用来增添美感或者寄托美好愿望。直到这时,制作过程才算大功告成。

安放灶具、生火烧水、清洗笼屉、碱水揉面等是前期准备工作,制作传统月饼第一步首先要捏制面花,虎成花将面团擀制成薄薄的面皮,撒上红花、香豆、红曲等天然香料,倒上清油抹匀后卷起来,切成细条。筷子配合手指,迅速捏制成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面花。然后将大块面团擀成厚面皮撒香料、抹油,再撒上盐或白糖,叠放三四层,每层放不同的香料,卷起后切成较大面坯。面坯切口处红、黄、绿相间,油润诱人,满厨房飘香。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擀制的薄面皮包裹住面坯,外皮贴上面花,放到笼屉内上锅蒸制。一小时后,一锅色泽艳丽、香气扑鼻的月饼就出笼了。

“十七八岁时就开始帮妈妈做。后来开了这个农家院,正好中秋节时有游客来过节,品尝到我做的月饼时觉得十分美味,赞不绝口,每年中秋节好多游客专程来买我做的月饼。”说起自家的大月饼,虎成花滔滔不绝。

八月十五,民间还有打“响鞭”的习俗。中秋节晚上把大月饼祭献给月亮后,人们才能食用。为了保证祭献顺利,让月亮早早攀上树梢领受人们朴素的心愿,大家采用不同的方式驱赶可恶的“天狗”,不让它吃掉月亮。

虎成花做的传统“青海月饼”因好吃且美观而出名,每年中秋都会做月饼用来“献月亮”,让游客在品尝青海月饼的同时沉浸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中。虎成花的农家院凭着特色农家饭和传统的“青海月饼”受到了游客的青睐,在她家不仅在八月十五能吃到美味的“青海月饼”,平时也能吃到,如今她的农家院越来越红火,虎成花也成了村里人效仿的致富带头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