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幽默下句,夕阳无限好的幽默回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08:01:28

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空间】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诗歌。李商隐的这首五言绝句《乐游原》是其中脍炙人口,传诵至今的佳作。

清代诗人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谈到,“此诗当作于会昌(唐武宗年号)四、五年间”,李商隐心情“不适”,因为什么心情“不适”呢?程梦星认为,李商隐为唐武宗的身体状况而忧虑。武宗是晚唐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迷信道教丹药,为求强身健体而吃丹药,结果中毒太深,已经无可挽救。故李商隐以为,大唐和武宗皇帝都已“近黄昏”矣!李商隐的隐喻诗较多,程梦星的考证有一定道理。

《乐游原》的艺术特色是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不用典故,文字近乎口语,这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很少见。这首诗是五言绝句,文字很短,却内涵深邃隽永,意味深长。正是这个原因,这首绝句受到古今读者的喜欢,好评如潮,并且引起学者们对这首哲理诗主题的不同解读。

上联“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诗人自己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愉快。诗人心情忧郁,为什么心情不好,是因国事、家事,还是私事?诗人没有说,留给读者猜谜。为了散心,诗人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难以名状。李商隐登乐游原本来只为排解内心的郁闷,但他在夕阳映照下远眺长安,更增添了家国的忧思。

下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诗人透过“无限好”的夕阳,生发家国忧思。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观察到的长安向晚的景色,而是用了“无限好”的形容词来形容夕阳,还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笔者想象的一幅油画:余晖光耀,红霞满天,古城凝脂,气象万千。“无限好”的“夕阳”尽管辉煌灿烂,而诗人笔锋一转,落笔“只是近黄昏”。对如何解读这句诗,古今学者一直有分歧。多数学者把“只是”解读为“不过是”,是一个转折词。诗人郁闷的心情不但没有排解,反而增添了忧伤。有人认为,夕阳,象征人的老年,诗人发出岁华无情的感叹:尽管夕阳很美,但他接近黄昏,这不过是残光末路罢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还有人认为,诗人李商隐将“夕阳”这个物象,象征晚唐时期的唐帝国,诗人透过唐武宗时期帝国的短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现代著名红学家、文艺评论家周汝昌则认为,“只”字与“祇”是通假字,“只是”可理解为“正是”,前人把“只是”误读了。依据有两点:一是从词义上分析,认为古代的“只是”并无转折的意思,古今词义不同。二是从李商隐作品入手,他的五言律诗《晚晴》有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周先生据此认为,“只是近黄昏”是诗人一生心境之写照,是诗人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生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不论学者们如何解读这两句诗,其所蕴含的哲理意味,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就上述学者们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解读,谈谈笔者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李商隐作《乐游原》的时代背景是唐武宗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开成五年(840年)文宗驾崩后,李炎即位为帝。李炎在位期间,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有志于革除积弊。同时致力于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会昌三年(843年),平定昭义节度使刘稹的武装叛乱。会昌五年(845年),鉴于寺院泛滥,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寺众土地(史称“武宗灭佛”),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兵员 。对外则击败回鹘犯边。使唐朝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但李炎长期服食长生丹药,在会昌六年(846年)驾崩于大明宫, 年仅三十三岁。 按清代诗人程梦星的考证,《游乐园》作于会昌四年或五年,李商隐时任职秘书省正字,唐武宗以李党首领李德裕为相,而李商隐因岳父的关系归属李党。李商隐在朝中并未遭遇排斥。这时,李商隐年纪32岁左右,刚过而立之年,不会发出迟暮之年的人生感叹。李商隐在秘书省官职虽低,但秘书省是中枢机构,他有机会面见皇帝和宰相,想必他已知唐武宗的身体每况愈下,其心情“不适”,更可能是一种惋惜:武宗皇帝本是有所作为的君主,遗憾的是迷信长生仙丹而中毒日深,身体垮掉了。李商隐已经隐隐预感到唐帝国的危机和走向衰亡。“会昌中兴”,不过是帝国的黄昏。因为,武宗皇帝也没有解决朝廷的党争问题和藩镇割据的隐忧。“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了诗人李商隐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拓展悦读】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五言古风诗《酬乐天咏老见示》,也以晚霞为物象,吟唱自己的晚年志向,全诗如下:“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是刘禹锡与同龄人白居易的唱酬之作。时年刘禹锡六十四岁,为太子宾客,实际上等于退出了政治舞台;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这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之后;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两人又是诗坛宿将,自然少不了诗歌唱酬;由于又都垂垂已老,并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怜。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年老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结尾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作者和白居易自比夕阳映照下的垂老的桑树和榆树,但是不必感叹韶华不再,看那满天的红霞不是更加辉煌灿烂吗!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让晚年生活像晚霞那样瑰丽和祥和。

【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在此地始建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平君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2、向晚:傍晚。3、不适:不悦,不快。4、古原:指乐游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