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的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登上它可观赏长安城全貌,是京城人游玩赏景的好去处。
李商隐尽管有才华、有抱负,但是因为他陷入牛李之间的党争,不能自拔,牛李双方都排挤他,所以他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那时的晚唐已经是国运将尽,李商隐透过当时的暂时繁荣,已经敏锐地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因此他登上乐游原排解心中的郁闷,写下这首诗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千古名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天空中布满的晚霞,被夕阳涂抹的流光溢彩。暮色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这是李商隐无力挽留美好事物而发出的深长叹息。这一句诗的涵义十分深刻,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晚唐时代所发出的感叹。由于这一句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因而脍炙人口。
二、《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人又有谁会不顾虑自己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逐渐消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帽子也会歪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不看是因为爱惜眼睛,经常艾灸是因为年迈诸病多缠。经历过世事才能够见多识广,接触的人多才能够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忧虑就会心情畅快舒坦。莫说太阳到达桑榆已近傍晚,霞光的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在东都洛阳,刘禹锡与白居易这两位诗文至交,终于相聚在一起了。两位六十四岁的老哥们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之后,能够再次相见 ,彼此都十分高兴。
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诗《咏老赠梦得》:“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由于感到两人都垂垂老矣,并且都患有足疾、眼疾,白居易在诗里表现出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
刘禹锡性格倔强不屈、刚毅豪迈、乐观豁达,他看到老友如此悲观,就写了这首《酬乐天咏老见示》,来劝慰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