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校园暴力怎么处理,孩子遇到了校园暴力怎么解决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08:17:12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篇关于“校园暴力和欺凌”的报告: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2.4亿学生遭受校园霸凌,差不多每三名学生中,就有一人曾遭受过来自同龄人的欺凌。

霸凌或许已经存在,但家长和孩子却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中山市中医院心身医学科医生黄圆媛表示,在开展亲子心理辅导课程时,一位孩子曾经敞开心扉,提及自己遭遇校园暴力的经历。他回想起,每次遭受校园暴力后,求助于爸爸,却得到了“不被理解”的反问:“你为什么就会被欺负?别人为什么欺负你,而不是欺负别人?你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

随后,孩子总是把自己锁房间里,变得不再愿意与父母沟通。

黄圆媛认为,此时的孩子已经对上学产生了恐惧、心悸。父母对于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不理解,最终使得家长无法走进孩子的心。

针对隐匿性强的校园暴力事件,黄圆媛从心身医学的角度,解析了家长容易出现的几种错误认知与反应,并对此提出建议。

家长存在3种重要误区

错误认知一:孩子偶尔的冲突,没什么大不了的。

黄圆媛表示,在大部分的家长对于欺凌的理解中,会把“欺凌”与偶发性的“冲突”混淆。然而,欺凌是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而冲突是两种意见的矛盾,短期的,激烈的。如果孩子一直持续地跟家长说某个孩子让他不舒服,抢他东西或者谩骂他、孤立他,那么家长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这可能真的不是冲突而是欺凌。

黄圆媛认为,欺凌具有长期与重复的特质,注意区分。

错误认知二:被打才是欺凌,说几句怎么了?

具体而言,欺凌从种类可以分为三种:一则身体欺凌,对身体的直接攻击或者教唆他人进行攻击;二则,语言攻击:辱骂、讽刺、造谣;三则社会关系欺凌:蔑视否定、排挤、孤立、拒绝合作等。

黄圆媛认为,对身体上面的攻击固然有一定伤害,但是心理上面的伤害却是更煎熬更持久更难治愈的。“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被精神攻击、侮辱、排挤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与乐观,改变一个人的个性,使一个人的校园生活变得暗淡无光。就像我们成年人上班时总是遭受否定与打压,也会产生想要退缩的想法。”

错误认知三:孩子的问题应该自己解决,家长不该插手

事实上,引起校园欺凌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原因,如欺负别人、带头孤立他人的孩子,很多时候存在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问题或者认知偏差,而被欺凌的孩子往往是性格稍内向,对父母或者他人较顺从听话的孩子。

黄圆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被欺凌的孩子很难与欺凌的孩子自行解决问题,当向家长求助被拒绝的时候,往往会陷入更无助、更退让的境地,变得更自卑更回避,在这种情况里面,期待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是相当困难的。

家长存在3种错误反应

家长反应一:“他欺负你,你不懂的打回去吗?”

不少家长在遇到学校欺凌事件,会这样回应:“他欺负你,你不懂的打回去吗?” 然而,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被欺凌产生一种羞愧感。当再次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欺凌升级时,孩子将更不敢跟家人求助。自卑与欺凌容易相伴相生的。被欺凌的孩子往往是自卑的。当这些孩子的求助被家长的责怪后,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此后,孩子可能会封闭自我,自我攻击,不再相信家长。

家长反应二:“为什么只有你被欺凌?”

不少家长在遇到学校欺凌事件,会这样回应::“为什么只有你被欺凌?” 黄圆媛认为,家长盲目让被欺凌的孩子“单枪匹马”挑战欺凌者,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通过暴力得到了胜利,那么这个孩子就学会了“以暴制暴”,如果学会了妥协,有可能成为欺凌他人,加害者的一员。

“成年人未能切实体会到未成年人感受,只用上帝视角看到孩子被欺凌的问题,反而容易让亲子关系进入冰点。” 黄圆媛表示。

家长应该怎么做?

针对隐匿性强的校园暴力事件,家长既不能原谅欺凌行为,但也不能把报复当做目标。黄圆媛认为,家长不要着急地找对方家长或者老师解决问题,而是要更多了解真实情况,经过沟通与思考再“出手”。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与我们沟通,而是我们需要调整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主动跟孩子聊聊日常,了解他的兴趣爱好,认识他们的朋友,如果我们平时都有做这些工作,那么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不会那么被动与不知所措。” 黄圆媛表示,家长需要接纳、鼓励、包容被欺凌的孩子,孩子或许没有期待中那么有能力、强大,甚至可能有点懦弱,但是作为家长的角色,就是陪伴成长。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支持以及情感需求,让他健康成长。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通讯员】黄琳

【作者】 曾艳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