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张爱玲《不幸的她》)在《后来的我们》里,这样的聚散实在太多。因此,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觉得似曾相识,比如有点《半生缘》、《饮食男女》、《苹果》甚至《人在囧途》、《伤逝》的色彩和意味。
出现这些不要紧,要紧的是这些“似曾相识”实在太突出了,甚至给人一种“攒戏”的感觉。这样一来,受众的感觉还会好吗?
下面是“吐槽”时间:
先说《后来的我们》中较大的BUG。艺术创作讲究“高潮即结尾”,既然定位于非大团圆式,那么剧中为何要安排男主和女主在男主“衣锦还乡”后再次见面?如能直接一步跨越到飞机相遇,是不是显得更简练?
而且,安排女主在男主“衣锦还乡”后见面深谈,再怎么标榜、强调“真爱”,也多少有一种“女人为了财富而来”之嫌。
男主发达后,两人在车里密谈。女主问——
这还用说吗?有图为证——
怎一个矫字了得!
还有,既然发达后见了面,小晓又非《半生缘》里被侮辱被损害的女主,回不去了,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不合乎情理嘛!
有人会说,只是因为林见清“已经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方小晓却已“不是我原来的那个样子了。”那么,女主到底变成啥样子了嘛,剧情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更要命的是,就像《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样,同前半部分相比,《后来的我们》缺乏足够丰满的故事情节支撑,显得单调、苍白、生硬。似乎导演和演员都已经很疲累了,光想着早早结束,早点下场休息,所以加快进程应付了事。
因此从艺术性来说,这部电影整体倒是真的应了剧中台词——“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