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角为什么是红的,黑牦牛角好还是白牦牛角好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08:55:02

图六 羚羊角刮莎器

常常被人与犀角的鱼子纹、竹丝纹混为一谈的,是康藏高原的野牦牛角和某种羚羊角。野牦牛角、羚羊角(图六)有鱼子纹似的沙点和刷丝纹,但决非蜂窝眼状鱼子纹,不难分辨。之所以不少人将野牦牛角、羚羊角当犀牛角,原因就在从未与犀角谋面,见到“鱼子纹似的沙点”和刷丝纹,便不论其它,自然指鹿为马。

二、有气味还是无气味

不少关于犀牛角雕件认定知识的介绍,都肯定“一是横截面有鱼籽纹,二是侧面有竹丝纹,三是一般闻起来都有气味”。

《民间流散文物鉴定》、《象牙犀角》沿引明人所著《格古要论》的论述,二者均未提及气味。网络上则传播两种说法,一说“一般闻起来都有气味”,是说凡犀牛角都有气味,分淡香味、芝麻油香味、腥味。有的说,凡犀牛角都无气味。有的则说,犀牛角本无气味,沸水浸泡便有淡淡的清香味。这就奇了怪了,到底有气味还是无气味,到底是什么气味?

说有气味的称“气微香,味微咸”,有的则称“气微味淡”,有的又称“有腥味性稍生涩”。有的更是具体,称“用兽皮带毛的一面去擦磨犀牛角,可以闻到一种麻油的香味”。更有一说,要“置沸水中浸泡后微有清香气”。网上有一种说法更是言之凿凿,说“其实不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直接拿来闻的话,都是淡淡的腥味。必须通过犀角和手掌摩擦闻闻手掌的味道才能闻到麻油香”。持这些说法的,不知是否接触过犀牛角,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我上手的犀牛角雕件,无須用兽皮或手掌擦磨,即能闻到一种有些甜味的芝麻油香气。近似乎烤红薯味,很诱人。这种散发麻油香味的犀角雕件,倘或制作年代在300年以上,香味便会寡淡,其香味若有若无。隨手在掌上擦磨片刻,效果相同。犀牛角雕件“兽皮擦磨”才有香味的说法,有点故弄玄虚了。

“置沸水中浸泡后微有清香气”一说则纯属误导,我的试验是,年代相对长久的,用四五十度热水冲洗数十秒便可嗅到清香气味。万万不可用开水浸泡,那样做有损于犀角雕件。

带有麻油香味的犀角雕件名之为香犀角,也即水犀的角,亚洲犀的一种,栖息地在印尼爪畦岛、三国分治的婆罗洲和所罗门群岛。香犀角麻油香味无须任何处理,香味自来。据说,爪畦岛现在仍有数十头在繁衍生息。

我上过手的犀角雕件,有一部分竟是闻不到任何气味的,但鱼子纹和蜂窝眼和粟眼、竹丝明显,是100年以上染色犀角雕件,染色冲淡了气味。

有的犀角雕件则散发淡淡的很独特的微腥味,但腥而不臭。腥而又臭的,绝非犀角,一定是康藏高原的野牦牛角雕件。

三、是天然本色还是人工染色

我上过手的犀牛角,其天然本色有棕褐和米黄诸色。整支犀牛角天然色泽不完全一致,中心部分呈黑褐色或者黑色(图七)。制作成工艺品后,除中心黑褐部分,都能穿透高光。本色雕件除一些小件外,极少见到传世大件。年代久远的犀角雕件,比如明代传世至今的犀角雕工艺品,色泽会因为氧化而变暗加深。

牦牛角为什么是红的,黑牦牛角好还是白牦牛角好(9)

图七 诗文牌正面

牦牛角为什么是红的,黑牦牛角好还是白牦牛角好(10)

图七之二 诗文牌背面

犀牛角中心部分呈黑色或深褐色,这是因为犀角主要成份为角蛋白,角的中心部分容易沉积大量的钙和黑色素,密度大,其硬度亦比周围部分高。天然犀角深浅两色有过渡渐变现象,深浅两色截然分开的部位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见到的犀牛角雕件,有蜜黄色、红黄色、棕红色、褐红色等,皆为人工染色。市场上的黑色犀角珠串,则是利用犀角杯掏挖的中心钙化部分车制。

四、是瓜子形还是长方形

仅以犀角杯而论,椭圆形杯口(图八),呈西瓜子形状的,一定是亚洲犀牛角雕件。倘若是整支犀牛角,则亚犀裙边宽阔。杯口呈圆形,近似乎碗口状,是非洲黑犀牛角雕件。杯口近似乎平口长方形或马鞍形的,则是非洲白犀牛角雕件。倘若是整支犀牛角,则非犀裙边较窄,亚犀裙边较宽。

牦牛角为什么是红的,黑牦牛角好还是白牦牛角好(11)

图八 瓜子形口花卉杯

在犀牛角鉴定实践中,这几个标准比较好掌握。

牦牛角为什么是红的,黑牦牛角好还是白牦牛角好(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