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为什么叫宜春,九江和宜春哪个前景更好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09:28:19

袁山因袁京而得名,声誉布于四方。历史长河滚滚奔流,王朝换了一个又一个,袁京归隐宜春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宜春也始终披戴着袁京道德人格的光辉。

宜春为什么叫宜春,九江和宜春哪个前景更好(1)

到了隋朝开皇十一年,也就是公元591年,隋文帝杨坚鉴于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度混乱不堪,决定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据志*载,由于土人文盛起义造反,于是撤销了当时管辖宜春、新喻、萍乡等县的安成郡,并因宜春之地历来为“湘赣孔 道”、“富庶腴田”而决定新置袁州,管辖宜春(当时叫宜阳)、萍乡二 县。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崇拜隐士文化,隋文帝杨坚尤其突出,特别喜欢隐士,若是有人给他说哪里有隐士,他必定派人不惜一切代价请来委以重任。从而当时撤郡以后许多闲散官员纷纷效仿前去隐 居,希望引起朝廷注意再被重用,于是隐士风气盛行。而其中就有一位奇人杜淹,据《新唐书.杜淹传》记载:“隋开皇中,(杜淹)与其友韦福嗣谋日:上好用隐民,苏威以隐者召,得美官。乃共人太白山,为不仕者。文帝恶之,谪戍江表。”意思是说,杜淹聪慧好学,一直得不到重用,就与同乡好友韦福嗣(时隋吏部尚书韦世康次子)说:“皇帝喜 欢任用隐士,苏威便是在隐居时被征辟为美职。”现在我也去太白山隐居,请你来举荐,隋文帝发觉后,极为憎恶,将二人流放江南(但后来杜淹被李世民重用,成为初唐宰相)。但从另一方面说明当时的隐 士风尚很盛,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说的就是这种风气。但客观上朝廷倡导隐士美德,却又让历史上真正德行高洁,才学超卓的隐士 得到揄扬。袁京当时扬名天下已久,宜春五里山早因他声名之盛而改名袁山,因而州治也就以他之姓冠名,袁州即此诞生。同时,在此前后以隐士命名的州县也很多,如隋未唐初时,在浙江桐庐县设置的严州,就是以与袁京齐名的东汉大隐士严子陵命名;隋朝开皇十八年 (598年)设立茂名县,亦以著名隐士道士潘茂之名命名。从此,宜春这块土地成为赣西的州府中心,开始了绵远漫长的历史进程。作为处 于中心位置的宜春县,就与袁京和袁州结下了千年之缘。

宜春建县,是在公元前201年,是西汉郡县制下的一个县级行 政单位。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候,宜春县成为宜春侯国,管辖今江西袁河流域,包括今袁州区、新余市、萍乡市及樟树市一部分地区。但在元鼎五年,即17年后,匈奴犯边,武帝号召王公、列候征战,竟无一人响应。武帝大怒,乘当年诸王列侯进贡朝庭庙祀的机会,以进贡不给力之罪将一大批宗室贵胄革职削爵,废除封地。刘成亦在其中,宜春侯国也就成了昙花一现的一颗流星。宜春侯国废除后,又恢复为宜春县。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大肆改易郡县名称,又将宜春县改名为修晓县。直到东汉建立,郡县才恢复旧名,修晓亦改回宜春县。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宜春县东境之地划分出来,设置汉平县(县治设今樟树市中洲乡),东吴宝鼎二年(267年),宜春县又被一分为三,拆分县西境之地,设置萍乡县;拆分东境钟山以东之地,设置新喻县,其他地方依旧归宜春县管辖。265年,司马炎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75年,晋武帝司马炎追尊祖父司马懿庙号为高祖,追谥祖母张春华为宣穆皇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吴,原属吴国的诸县尽悉归晋,为避宣穆皇后张春华名讳,晋武帝又下令将宜春县改为宜阳县。宜春叫宜阳,有三百年之久。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建立了隋朝,并于公元591年以宜阳县为府治设置了袁州,从此,袁州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了上千年,直到今天。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宜阳县为宜春县,仍为袁州治所。大业元年(604年),隋炀帝登基.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不久袁州改宜春郡,治所依然设置在宜春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再一次废郡制,设置州制,宜春郡又改为袁州。武德七年,将新喻县划人袁州管辖。而唐玄宗天宝元 年(742年)又将袁州改为宜春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再将宜春郡改回袁州。其后袁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是在元朝被称为袁州总管府、袁州路,在明清称之为袁州府而已。

袁州辖区在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发生变化,割筠州万载县归袁州管辖,因此袁州州辖由宜春、萍乡、新喻三县扩充为宜春、萍乡、新喻、万载四县。宋雍熙元年(984年),又将原来宜春县的十个乡拆分出来,设置分宜县,由袁州管辖。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新喻从袁州分离出来,归置到临江军管辖。至此,袁州管辖宜春、分宜、萍乡、万 载四县,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宜春为什么叫宜春,九江和宜春哪个前景更好(2)

1949年解放前夕,沿袭了上千年而民国一度中断了的袁州地名,又被重新启用。1949年7月,中共江西袁州地委、袁州分区成立,下辖宜春、萍乡、分宜、万载、新喻、宜丰、上高、铜鼓等县,治所设宜春。为剿匪反霸,恢复社会秩序和生产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直到2000年8月,宜春撤地设市,成立中共宜春市委和宜春市人民政府,原县级宜春市改名袁州区。从此,宜春行政区划以新的面貌进人了新世纪。

宜春为什么叫宜春,九江和宜春哪个前景更好(3)

当然,袁京与袁山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州府名称上,以人的姓名命名州治,确实古来较为罕见。袁京的影响历朝历代一直延伸下来,比如说宜春这条美丽的江流,古称牵水或南水,不知流淌了多少岁月,一直是宜春的母亲河,奔腾不息的河水养育了两岸人民,两岸人民又不断创造和演绎着灿烂文明。隋朝设置袁州,其流域基本上在辖区,故改为袁河(又名袁水)。流经城中那段,水澄深碧,莹澈如练,故又有秀江或秀水之美称。袁河全长六百里,从源头武功山到樟树临江人赣江,全流域均为古宜春县地域。可以说,正是袁河支撑了宜春二千二百年的历史进程,也造成了宜春的州府中心地位,这个中心地位是袁河给的,也是袁山和袁京给的。另外进一步说,从北宋起的州府统一管理,千百年来使宜春、萍乡、万载、分宜四县形成了赣西大范围内相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形成了相似的民间风俗和文化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特殊的袁州文化圈。宜春人民纪念袁京的崇高品德,一直没有忘记他,追念的形式也越来越 多,到明万历三十年(1605年),又在城中县学右侧建有“袁高士祠” (又称高士书院)。旧书日:“门楼翼然,郡城如屏,秀江若带,学宫踞 其东,长桥跨其西,称大观也。”此外,袁州府城的北门,也叫袁山门,民间叫大北门。民国时期,又把袁山脚下通往县城的那条路命名为高士路,以缅怀先生的风范和追忆先生的高尚;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在袁山北面开辟了一条气势壮观的袁山大道,高士路也发展为长约3公里的城市主干道,人们路过袁山时都会升腾起一种崇敬心情。

袁州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来过这里,或做官、或施教、或游览。他们都追慕袁京,效仿其品行学问。喜欢宜春的山水,很多人还留下来不走了,如习凿齿、邓璠、卢挺、彭构云,他们的子孙在宜春功名显 赫,子孙播衍海内,成为旺族显世。也有人留下很多诗文让袁州名传 华夏,如李觏的《袁州州学记》,还收人了《古文观止》。

宜春因袁京形成了高士文化和隐逸文化,成为历史以来袁州和宜春重要的文化特征。

---摘自宜春历史文化研究会丛书《袁山文化》文章,如有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