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很多人会在数落地次数的时候,不经意间放重脚步,这样可能会影响数据。所以,也可以通过数每分钟脚上拉的次数,来确定自己的步频。
关于中长跑中的步频,有个180步/分钟的说法,这是由丹尼尔斯博士提出的。
他在著作中提到自己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期间,每天都在跑步比赛的赛场观看不同跑者的赛况,并计算他们的步频。
当时共记录了50多位男女跑者的步频,项目从800米比赛到马拉松都有,他发现在所有跑者当中只有一位的步频低于180步/分钟。
除此之外,他认为步频180步/分钟能有效地减小落地时的冲击,因此丹尼尔斯博士在书中不断强调跑步时的步频一定要落在180步/分钟。
后来,他对步频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让一个人在同样的配速下,分别以160/180/200的步频跑:
1、在步频200的时候心率是最高的,虽然200的步频对骨骼和肌肉的压力更小,但是随着摆臂和迈腿的次数增多,心率上升较快,消耗的能量也就随之增多,全身的疲劳度也会增加。
2、而低于180的步频则会增大对关节和肌肉的支撑压力,增加受伤的风险。
3、而步频为180时正好是一个临界点,跑者可以更好的发挥肌腱弹性,节省肌肉力量。
同时,丹尼埃尔斯博士还对不同步频的人群跑步进行统计,发现:步频在180以下的跑者,受伤比例相当高,而步频在180及其以上的跑者中,受伤的比例较低,大概能减少运动损伤风险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