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保国的原型,赵国武结局图片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13:29:05

年保国的原型,赵国武结局图片(1)

在衡水冀州,农民拉着大条幅欢迎郭素萍和团队。

[阅读提示]

近日,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太行赤子》,正在央视热播。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最喜欢片尾曲中的那句:“风吹过山林的时候,仿佛你在左右。”

6月15日,记者采访郭素萍时,正是李保国离开后的第796天。这两天,郭素萍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参加完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她拎着大行李箱,乘坐晚上九点多的列车赶到了邢台。第二天一早,她要去沙河看看当地种植的葫芦长势。

郭素萍和李保国1981年结婚后,两人一起生活了35年,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

告别爱人,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选择继续行走在李保国奋斗过的田间地头。她和丈夫留下的20多人的科研团队,成立了“李保国科技服务队”,完成李保国未竟的事业。

“只有走在科技扶贫的路上,才会觉得保国没有离开,还在我的身边。”郭素萍说。

“希望同学们热爱林业,做合格的务林人”

年保国的原型,赵国武结局图片(2)

郭素萍和团队成员在基地里。

记者:明天就到端午节假期了,您没计划休假吗?

郭素萍:没什么概念。保国在的时候,我俩对各种节日就不关注,现在我一个人,更不在意了。

记者:昨天晚上9点多,您一个人从保定赶到邢台来,您在忙碌什么?

郭素萍:最近正在筹建岗底林果农资服务站,绿岭核桃基地也得去看看。而且沙河这边有个大学生村官,邀请我去给他看看当地种植的葫芦长势。这虽然不是我专业,但是既然打来电话了,咱就得去了解一下。

昨天下午,我参加了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代表老师给孩子们讲些希望。

记者:您对他们讲了什么?

郭素萍: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的研究员,以前也一直带学生毕业实习。看到这些孩子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我特别感慨。

1981年大学毕业我分配到滦县后,又调回学校工作,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和李保国老师一起走进了林业,走进了山区百姓的田间地头,细细数来已有37年。

正是这30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让我感悟良多,收获多多。从事林业行业,让我的朋友圈变大了。我的电话本里有很多个农民的电话,尽管有些素未谋面,但不时的通话已然让大家变成了老朋友老相识。

而且从事林业,让我有机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山区百姓开展林业建设与生产工作,让我亲眼目睹了林业给山区百姓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里不再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穷山沟,他们是持证上岗的新农民,是开着汽车、住着洋房的职业农民,是林业让他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是林业让他们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与幸福。

记者:您希望毕业生们继承李保国教授和您的事业吗?

郭素萍:作为师长,我希望同学们热爱林业,做合格的务林人,积极投身祖国的林业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林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与艰苦努力,林科大学生理应积极投身林业建设,发展林业产业,为美丽中国积极贡献个人的聪明才智与青春激情。

年保国的原型,赵国武结局图片(3)

参加完2018届毕业生典礼,郭素萍和学生们一起合影留念。

记者:作为研究员,李保国教授离开后,您是不是可以选择稍微轻松一些的工作?

郭素萍:昨天毕业典礼的时候,学院的卢振启*非得把主席台中间的位置留给我,我没同意。保国走了之后,党和国家、学校已经给了我很多荣誉。正如我对孩子们希望的,一个合格的务林人,最好的回报不应该在实验室里,而是应该在果园、在山上、在农民身边。保国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我还得继续写。

最重要的是,果农们还需要我们。我的技术虽然不如保国全面,但是还有我们的团队。现在,我的手机号已经通过媒体公布了,每天有不少农民给我打电话,我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特别让我欣慰的是,我们的一些学生逐渐成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河北农大也在全省最先成立“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组建分队26支、小队122支,对接帮扶全省105个贫困村、88项帮扶项目。

如果说有点私心的话,那就是只有走在岗底、绿岭的果园里,走在太行山、燕山上,走在科技扶贫的路上,才会觉得保国没有离开,还在我的身边。

记者:您平时都是自己一个人拿着这么大的行李箱,坐火车出行吗?

郭素萍:以前保国我俩都是开车出去,基本上车就是我们移动的家。保国不在了,我不会开车,有时候学院或者团队要开车送我去,但那太麻烦了,又浪费。能自己去的地方,我都是自己去。

记者:您身体怎么样?

郭素萍:岁数大了,也有点毛病。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放心吧,我心里有数。我会坚持,跟保国一样,干到走不动的那天。

“我要实现保国留下的三个愿望”

年保国的原型,赵国武结局图片(4)

郭素萍正在为果树剪枝。

记者:看行程,除了邢台,您还经常到全省各地跑,您现在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郭素萍:前南峪、岗底、绿岭、平山葫芦峪等基地是保国的心血。果树这东西必须时时管理、事事操心,我和团队里的老师们邢台这边来的自然多一点。现在苹果都已经套袋了,核桃长势也不错,这边事情少一些,我就腾出一部分时间,到唐山、衡水的一些果园里多转转。

记者:您的手机号现在已经是果农们的求助热线了吧?

郭素萍:在太行山一些农村,保国的手机号就是果农的求助热线,他存有400多个农民电话,一开始因为有的农民不知道保国去世的消息,求助电话依然不断。保国在邢台用的手机号,我也没办理停机,承担起了答疑工作。

果农的求助电话就是一份信任,电话背后的难题,也是我所牵挂的事。遇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我就咨询其他专家。后来我又把自己的手机号通过媒体告知给广大果农,让他们有事就给我打电话。

保国去世后,留下了20多人的科研团队,我们成立了“李保国科技服务队”。保国走了,团队还在,我要实现保国留下的三个愿望。

记者:李保国教授留下了哪些未实现的愿望?

郭素萍:保国生前,根据他在太行山30多年的扶贫攻坚实践,提出了以岗底为中心,建设178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的设想。

他想通过促进全域旅游、太行山苹果小镇和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建设充分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可复制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时代新模式,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作为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功能定位。

记者:现在这个项目进展如何?

郭素萍:保国在去世前头一周,跟同事们说,等忙过了这一段,要亲自写生态大花园的规划。保国走了以后,我们河北农业大学决定把这个规划作为学校的一号工程,举全校之力继续推进下去。现在已经召开了好几次太行山生态大花园规划项目论证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这个项目倾注了保国很大的心血,可惜他看不到生态大花园建成了。我要跟学校一起,继续往前推一推,争取早点实现他的愿望。

记者:除此之外呢?

年保国的原型,赵国武结局图片(5)

郭素萍参加科技工作者座谈会。

郭素萍:保国生前最后几年,致力于把太行山开发的成熟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在滦平,规划了以“小国光”为主的6个精品苹果园,共计1900亩;在江苏徐州睢宁魏集镇,帮助规划了60多亩的核桃种植项目……

现在可以说,这些项目的技术服务没有一个出现“断档”。如今,滦平苹果园全部完成苗木定植,成活率在85%以上。睢宁魏集镇正在全镇推广种植2000亩核桃。

苹果大苗建园试验是保国生前的另一个心愿。常规苹果树苗建园模式,一年栽植,三年结果,五年丰产,投资见效慢,农民顾虑多。保国一直有试验“一年栽植,二年结果,三年丰产”大苗建园的构想。

我们团队始终在研究这项种植技术,通过我们的努力,大苗建园试验已经成功。现在可以说,保国的这个愿望可以实现了。

记者:听说您还在推一个红树莓的项目?

郭素萍:红树莓对提高人体免疫力特别好,这也是保国生前特别关注的一个项目。我们现在有这么个计划,想在保定建个红树莓试验基地。我们的组培育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已经成熟,深加工有好几个专利正在申请当中。基地建成后,将会带动全市乃至全国的红树莓产业往前发展。

记者:这么辛苦图什么呢?

郭素萍:保国最大的心愿,其实还是要通过发展林果业,让农民们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对我个人来说,名誉国家给了,还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职称评到头了,工资也够花。做这些,就是要对得起保国,对得起农民,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厚爱,对得起自己的初心。

“为农民服务,就得拿出为亲人们办事的样子”

年保国的原型,赵国武结局图片(6)

回到岗底,郭素萍说感觉像回家一样。

记者:您常年在外,把果园、基地当家,那家里人您顾得上吗?

郭素萍:我确实愧疚,我的小孙子都是由他姥姥带着。因为经常来来回回地跑,6岁的孙子有时候会问我,奶奶你一直换工作吗?

原来我和保国一直说,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市的河北农业大学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车。

之前,因为常年住在帮扶的村里,山里的家是生活中心。后来,帮扶基地多了,开车奔走于各地,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

现在,车里这个家没有了,城里的家我一年待不了几天,反倒是去岗底或其他帮扶基地,我有了回家的感觉。

记者:亲人们怎么看?

郭素萍:我得感谢儿子儿媳和亲家,他们给了我特别大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主要是担心我的身体,我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见到我全是嘱咐吃药的事。

记者:在《太行赤子》这部电视剧里,感觉李保国教授和您,跟村里的农民相处得像亲人一样。

郭素萍:你把自己当农民,农民就把你当亲人。30多年前我跟保国在太行山治山治水时,就是这个信念。

保国离开后,他帮扶过的地方自发悼念。一些农民提着苹果、鸡蛋到家里,还有人特意从外地赶来,在屋里陪了我三天。你说,这不就是亲人吗?

为农民服务,就得拿出为亲人们办事的样子。记得那年发洪水,苹果最怕涝,果园基建也怕冲,我就担心出岔子,第二天雨一小我就到岗底了。

没想到后来雨突然越下越大,道路毁损,手机信号中断。我跟乡亲们一起在“孤岛”上守了很多天。庆幸的是,保国设计的排水设施在洪水中发挥了作用,果园没有成灾。乡亲们说,命你都不要了,跟我们守在一起,这不是亲人是什么?

记者:科技助农让您收获了一大帮朋友。

郭素萍:不仅仅是朋友。我们团队是围绕科研课题而聚集起来的,队员主要包括河北农大教授及学生,有20多人。

保国骨灰安葬的当天下午,我们团队就在烈士陵园开了个会,重新进行了业务分工,我负责苹果,齐国辉负责核桃,张雪梅负责红树莓,马长明负责森林培育,陆秀君和张建光负责病虫害防治。

后来,我们的一些学生以及以前一起合作过的农民专家等,都加入了这个志愿者团队。再往后,全省甚至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或者跟我们联系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有的想找我们指导,有的想合作,还有的就是想加入我们的团队,为农民们做点事。

我们这些人,是亲密无间的同事,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说,我们还是通过保国联系起来的一群亲人。在实现保国愿望的路上,是他们一路帮助我走过来的。

保国走了,但是他的团队永远不会走。 (记者袁伟华)

■记者手记

为李保国教授点亮第424341缕烛光

李保国教授的爱人郭素萍是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因为采访,记者加了郭素萍老师的微信。有的时候,翻看朋友圈,经常会看到她发的在山上、在果园里、在田间地头的照片。照片里郭素萍高高瘦瘦,开朗阳光。

但记者发现,她每天的第一条朋友圈,必发“我为李保国教授点亮烛光”。这是河北日报新媒体团队为纪念李保国教授,推出的一个网上祭奠的H5页面。两年多来,在岗底、前南峪、滦平……无数的乡亲们每天都会点亮烛光,寄托人们无尽的思念。

记者问郭素萍,为什么每天发一次呢?

“两年多来,每天我都为他点上一缕烛光,也是借这个机会,跟他说说话。”说到这儿,原本侃侃而谈的郭素萍,突然泪如雨下。

这个每天自己扛着大行李箱,奔波不停却总是精神饱满、笑意盈盈的郭老师,在点亮这缕烛光时,显露出最柔弱的那一面。

记者马上换个话题,说:“咱们聊聊您的小孙子吧。”

郭素萍笑笑,扭过头,擦掉眼角的泪,赶紧从手机里翻找起来。“你看,这是我小孙子正在背古诗,背得很好吧。”郭素萍用手轻轻擦拭着手机屏幕,似乎要把孙子的小脸看得更清楚些,“我还欠他一个六一礼物,我想送他一个会交流的机器人,可以陪他聊聊天的那种,就是不知道哪里有卖。”

采访结束时已是中午,记者想请郭素萍吃饭。她说,你只比我儿子大一岁,怎么能让你请吃饭呢。她还说,要是在村里,她可以做最拿手的大锅菜。后来,她执意带记者到餐厅,点了菜,自然地把自己的米饭拨给了我。

这是记者吃得最紧张的一顿饭。郭素萍像个最普通不过的母亲一样,不停地给我夹菜,一边夹菜一边叨叨:“必须都吃掉了,不能剩……”

记者突然觉得这是无比温馨的一幕。倘若没有贫瘠的太行山区,没有果树,没有忘我的工作,没有透支了的健康,“太行赤子”和他的爱人,也会有权利和机会享受一饮一啄、家常三餐的天伦之乐。

在回程的路上,记者打开手机,再打开H5,为李保国教授点亮第424341缕烛光。 文/记者 袁伟华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