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当中,狼或者蛇扮演的多半都是恶人形象,可鲁迅偏偏赋予了他们反传统文化的内涵。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是很多人喜爱的伙伴,鲁迅也反其道而行之,对其在多篇文章中进行痛骂。
鲁迅在上海生活的时候,说地上到处都是“叭儿狗”,它们吼叫的时候往往都是狗仗人势,不然只会躲躲闪闪。它们咬人的本性从来没有改过,只是装作一副温驯的样子,借此蒙蔽善良的人。“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的脸来。”
鲁迅先生认为,千百年来,国人被中庸之道驯化得已经失去了自我。而狼的身上正好有社会难见的野性,它们代表了一种自由的力量,这正是一个战士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那些敢于反抗的人都应当如狼一般,尊己好战,不怕与众人为敌,即使战至伤痕累累也不会低头。
而蛇最珍贵的就是它的毒性,要“*人”就得攻其要害,一针见血。而且绝对不维系表面和平,只是蛰伏下来等待机会,伺机而动。蛇的毒害在于它的眼光,战士们要具备如蛇一般的锐利双眼,在虚无当中也能看清本质,和平中不忘记凝视深渊。
鲁迅先生还曾经将自己比作乌鸦,这种在国人眼中普遍认为不吉利的鸟,正是鲁迅彰显自己反传统决心的最好象征。人们认为乌鸦开口就会带来灾祸,殊不知它是在提前做出警告,打破人们粉饰太平的心理。鲁迅要求自己像乌鸦一般,做一个能够焚烧旧世界的放火者。
作为传统文化的叛逆者,鲁迅对狼、蛇、乌鸦等动物意象的推崇表现出一种对“恶”的力量的倾心,因为他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意志力。相反,无论是伶俐的猫还是乖顺的狗,都是鲁迅否定的对象,因为他们愚昧地顺从讨好无法带来拯救的能力。
传统文化偏向崇尚善良的事物,但过于追求善就会导致保守和落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鲁迅先生认为需要一些恰好的恶,才能带来反思与超越。这种恶不是单纯地破坏,而是一种孕育着生命和创造的力量。因此鲁迅先生歌颂那些狂人、疯子、复仇者等身上具有“恶性”的人,便如他极力赞美狼和蛇是一个道理。
结语《朝花夕拾》虽然因为蒙上了一层童年的光辉显得不那么锐利,但是鲁迅先生的思想本质在其中依然有迹可循。而且透过他年少行事的喜好,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