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35岁才是女人的黄金期,这个年纪我们有了稳定的事业,知识水平跟阅历也是最丰富的阶段,身心都趋于成熟,是最适合当母亲的年龄。
但是到了医院,医生可不这么认为,他会直接给你贴上“高龄产妇”的标签、盖上“高危妊娠”的印章,让你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又老又危险“。
可事实上,35岁跟34岁跟33岁的肉体能有多大差距呢?为什么不是40岁或者39岁?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是找了个折中点吧?
可是,医生怎么可能这么随意呢?
其实,以35岁作为分水岭,跟唐氏综合征的诊断以及羊水穿刺有很大关系。
我们都知道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胎儿出现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征的概率就会增加。
- 母亲25岁时唐氏综合征的发生比例为1/2000;
- 母亲35岁时唐氏综合征的发生比例为1/300;
- 母亲45岁时唐氏综合征的发生比例可高达1/25。
而羊膜穿刺至今都是最准确的筛查手段,但缺点也比较明显,会有流产的风险。
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35岁的女性*后,产下唐氏综合征宝宝的概率是1/200,而在那个年代做,羊膜穿刺导致的流产率也是1/200。
而35岁以上,女性的年龄越大,胎儿是唐氏儿的风险就越高。但羊水腔穿刺手术的流产率依旧是1/200,并没有上升。
换句话说,35岁就是个临界值,超过这个年龄的女性做羊膜穿刺所冒的流产风险,就会比生出唐氏患儿的风险小,做羊膜穿刺就“合算”。
时至今日,我们的技术进步了,现在羊膜腔穿刺的流产率已经小于1/1000,而35岁女性生出唐氏综合征患儿的概率是1/350。从这个比例来看,现在再用“35岁”当这个临界值就有点不太合适了。
但是35岁至今都是高龄产妇的标准,为咩啊?
这是因为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35岁以上的妇女,除了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以外,母体肌体的个体系统功能也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出现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如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流产、早产、死胎等。
当然,这个风险是递进的,不是说一到35岁就成了断崖式上升了哈~
继续保留35岁的这个节点,不只是因为唐氏筛查的问题,主要还是为了预测和预防母亲合并症与并发症的发生。
换句话说,把35岁作为高龄产妇的分界线,其实不单是对胎儿健康的考虑,更多的是对母亲自身的考虑。
对于35岁的女人来说,年龄本身不是重要的高危因素,他跟34岁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的。年龄+其他的问题,才会成为高危问题。(很多国家,已经把“高龄”的标准提高到40岁,因为通常40岁以后,年龄才会成为明显的高危因素。)
毕竟,生孩子都是要在鬼门关转一圈的,但年龄越大,跟死神握手的几率也越大,医生作为救死扶伤的天使,自然是更会尽力防患未然、护你周全。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中指出,中国孕产妇总体的死亡率已从建国之初的1500/10万,下降到了2018年18.3/10万,产科的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安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所以我想说的是,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五十几岁生娃都是我们的自由。医疗如此发达、辅助生育措施也很成熟、现代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开放,女人大可不必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催生低头,也不用在意世俗对女人衰老就不能生娃的偏见。
拼事业不想生,那就不生;什么时候想生了,也不用有后顾之忧,也不用觉得低人一等,医生会帮助你们母子平安,无非就是产检麻烦一点。
高龄产妇的自由是相对自由!明确了我们的生育自由权之后,我就来说说身体的不自由吧。
如果你问我,高龄产妇*最应该注意什么的话,那么在我看来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认真、规范地产检!
这么说有点老生常谈,但却是我特别想要强调的事情。普通意义上说,妈妈们去产检更多时候会把目光聚焦在宝宝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初产妇,对于小生命的期待与担忧,显而易见。
但对于高龄产妇,我认为比起孩子的健康,妈妈更应当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
现在的排畸技术这么发达,孩子先天性的很多的问题在胚胎时期就可以被发现,做个检查就知道了。
但母体的安危,是漫长的十月怀胎,非得到孩子呱呱坠地,才能宣告妈妈的孕期平安落地,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险,所以真得把自己当娘娘看。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35岁以上的妇女,肌体个体系统功能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毕竟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子痫……都是会要人命的。
大S拼二胎的时候,因生产过程太痛晕倒,导致癫痫发作,经过两次急救和一晚ICU的观察,才脱离危险。
35岁以后,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会上升至4%~9%,妊娠期高血压的几率为3%~6%,且高龄初产妇患这两种妊娠期并发症的几率是普通孕妇的2~10倍。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是在增长的,概率这个东西虽然不代表会落在每一个人身上,但同时也意味着它也可能是随机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
正因如此,高龄产妇的孕检无疑要比普通产妇麻烦许多,好些个普通孕妈不用做的检查,上升到35岁就得强制性做,不要觉得麻烦,产检是医生的领域,听医生的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而大部分的产检项目无非就是多花点钱或者比较不适,这些跟生命安全相比,都能忍一忍,但有一项检查是高龄产妇最让最恐惧的,就是我上面所的“羊水穿刺”。
普通的孕妇到了孕中期会做个简单的唐氏筛查,根据风险数值的高低再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检测。
而到了高龄产妇这里,就直接跳过了唐氏筛查。医生前期会让你做NT,全方面排畸,到了中期要么做无创DNA检查,根据结果再考虑是否做羊水穿刺;要么直接做羊水穿刺,像有染色体缺陷遗传病史的,羊水穿刺就跑不了了。
虽说羊水穿刺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流产的风险降到1/1600。从目前临床经验来看,羊水穿刺作为诊断性检查、是排查染色体异常的金标准,准确率超过99%。
所以如果医生觉得有必要做羊水穿刺,我的意见是不要犹豫,承担千分之零点几的流产风险,与承担照顾一个有缺陷患儿的一生的风险,大部分人都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这里有张图,简单明了地告诉你唐氏筛查、NT、无创DNA检查以及羊水穿刺的差别。
普通孕妇可能一项唐氏筛查就搞定的事儿,到了高龄产妇就得搞上三样,劳民伤财又心塞对不?
但反过来想想,比起三四十年代之前的妈妈们来说,我们拥有了这么多新的更安全的科技来保证自己和胎儿安然无恙,不是很幸运的吗?
在生育问题上,我们宁愿花点钱当分母,也不想一不小心变分子了不是?
高龄产妇孕期必做的产前筛查项目:
- 孕7周做第一次B超,判断胎儿,是否存活,是否宫外孕,确定单胎还是多胎。
- 孕11--13周 6天做NT筛查,对于胎儿畸形的早期医学筛查;
- 12–22 6周行无创DNA检查,或者是羊水穿刺检查;
- 20–24周行系统彩超检查,即大排畸;
- 30–32周行小排畸检查,即普通的彩超;
高龄产妇备孕注意事项
其实对于身体健康的普通35岁以上孕妇来说,高龄产妇这个称谓,在我们走出医院的时候就可以抛弃掉了。除了在医院里,我们会被医生划归为“高风险”人群以外,其他时候,在其他路人甲乙丙丁的眼里,我们不过就是个孕妇。
一个26岁的孕妇和一个36岁的孕妇上公交车,不会因为你36岁比较“高风险”就先给你让座,只会让两个人分别给两个孕妇让座。
所以出了医院,我们就放松心态,别把自己的年龄太当回事儿,凡事过犹不及。
在我看来,不论是25岁,还是35岁,还是45岁,孕期要注意的事情基本都是一样的!
比如保证饮食营养,控制体重,补充叶酸,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悦,不要过度劳累、远离二手烟、甲醛、酒精……
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就不做赘述了,我来说点不一样的。PS:声明一下,以下说的都是普通的、身体健康,只是年龄偏大的孕产妇的情况哈~高危产妇谨遵医嘱生活哈~
如果是初产妇,我认为越是高龄就越要保证一定量的体育锻炼。
进入35岁以后,我自己也明显感觉到体力和精力的倒退,别说是孕妇,普通的女人到了35岁以后都应该加强体育锻炼。
一般来说,初产妇的难产率自然是比经产妇要高,高龄产妇的难产率自然也高,而这二者结合到一起诞生的“高龄初产妇”自然难产率的顶流了。
当然,现代医学条件下,有剖宫产做后盾,难产的生命风险大大减低,但剖宫产毕竟也是手术,损伤产妇的元气,使原本就不那么年富力强的身体雪上加霜。所以任何时候,能顺产都要要争取顺产。
通过孕期锻炼,为生产做好体力和心理的双重准备,也是缓解“高龄产妇”精神压力的好途径。散步、做适当的广播操(弯腰跳跃排除)、游泳、孕妇瑜伽等等,都是可以的。
此外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备孕期间,夫妻双方应该做个孕前检查。考虑到大多数情况下,高龄产妇的背后往往都站着一个高龄爸爸,想要成功受孕,除了女性正常的卵子和良好的生殖环境外,还需要男性贡献正常的精子。
做好孕前检查,可以帮助高龄夫妻及时排除影响*的不利因素,到身体健康状况最佳时再*,能有效减少孕期的一些并发症,顺利度过孕期。
如果是经产妇,本着一回生二回熟,生孩子的诸多事宜,自然心中有数。
但我还是要提醒一句,追生二胎和三胎的宝妈,如果第一胎的分娩方式是剖宫产,那么一定要在二胎备孕时去医院检查腹部伤口以及子宫瘢痕恢复情况,这对二胎的生育有很大影响。
如果在子宫瘢痕恢复不理想的情况下贸然*生二胎,孕期出现子宫破裂、胎盘植入、前置胎盘等的风险将提高。摊上这几项,几乎都是九死一生。
一般说来,两胎之间至少要间隔18个月以上,但稳妥起见,还是建议先检查再备孕。
对于剖宫产后两胎的间隔时间,目前普遍的建议是:一胎和二胎分娩时间最好间隔18个月以上。但稳妥起见,还是建议先检查,再备孕。
除此之外,对于备孕二胎的妈妈来说,我们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事情不要忽略——对于老大的思想引导,以及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
二胎宝妈除了要面对*和生育上的诸多难题之外,如何去调整大宝的心态,让他愉快地接受二宝,这是一件挺艰巨的事情。而且维持老大与老二之间的和平与公平,是件长期的事情,需要妈妈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