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方案,农村综合服务站组织架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21:19:34

摘要:作为历史上湖南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新化从脱贫县起步,深入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全面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推动县域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牢牢守住脱贫底线,深入巩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以文旅产业兴旺促进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县城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乡村治理形成积分制等成功案例,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显著提升。但是,新化县依然面临发展基础弱经济总量小、主导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防范返贫致贫风险任务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多、人才短缺体制机制创新难等挑战。为推动全县乡村振兴实现新的发展,新化应当要进一步增强和激活市场消费潜力,着力以规划引导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因地制宜推进进多元化发展,加快补齐农民社会保障短板,全面激发农民主体活力。

关键词: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有效衔接 新化县

新化县地处湘中偏西,资水中游、雪峰山东部,总人口152万,是湖南人口第一大县;是千年古县,北宋熙宁五年建县,至今 950年;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前贫困人口达17.8万人。近年来,全县集中精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经济社会稳步发展,2019年成功如期摘掉贫困县帽子。当前,全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境内高铁、高速纵横交错,民用机场已规划选址,交通区位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发展潜力正在不断增强,贫困县正向后劲足潜力大的发展快县迈进。

乡镇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方案,农村综合服务站组织架构(1)

一、全省大县摆脱贫困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新化县历史上是一个面积大、资源多的县域,世界锑都和产煤大市冷水*是从新化县分离出来独立城市的。受地理条件制约,新化县主要由水淹库区、高寒山区、石灰岩区干旱区组成,覆盖全县90%的乡镇和95%的国土面积,也是新化的三大贫困带,一段时间新化县一直是全省最大的国贫县和全国最大的移民后扶县。近年来,新化县坚持以**精准扶贫思想理念为指引,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脱贫摘帽。新化从脱贫县起步,深入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全面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推动县域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牢牢守住脱贫底线,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19年底新化如期脱贫摘帽后,县委、县政府奋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初,被确定为湖南省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一年多以来,全县坚守脱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1.“三个确保”衔接有效

确保工作体系只强不弱。推动制定了有效衔接的领导机制、调度机制、督查机制和考评激励机制等四个试行机制和新化县月度工作奖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月度讲评重点工作内容,推行月督查、月调度、月讲评工作方法。确保工作力量只增不减。在不减弱帮扶力量的前提下,重新调整了工作队长和队员并对301个村派驻第一*和工作队,实现对脱贫村异地搬迁、集中安置村、重点帮扶村、示范创建村等各类村派驻全覆盖。确保工作保障只升不降。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新化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等有关文件、完善顶层设计,推动今后五年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变,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切实保持今年和今后五年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2.“三个到位”严防返贫

返贫排查到位。组织乡村干部定期对全县所有农户进行地毯式排查走访,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帮扶纳入到位。及时核实各类风险预警信息,按照“农户申请、入户核实、村(居)评议公示、乡镇(街道)审核、县级比对审定”的程序,截至2021年12月20日,全县共确定监测对象10222户18130人。帮扶措施到位。统筹整合乡镇和驻村帮扶后盾单位干部力量,对监测对象结对帮扶措施全覆盖,建立了帮扶台账。

3.“五个保障”巩固拓展成果

抓实义务教育保障。通过采取“三帮一”劝返复学、“送教上门”等针对性措施,确保失学辍学问题动态清零。抓实基本医疗保障。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脱贫人口、边缘户、重度残疾人等21万困难群体全部纳入了医疗保障范围,实现了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抓实住房安全保障。对全县所有农房进行全覆盖核验和排查,对监测对象全部开展住房安全性鉴定并及时消除风险。抓实饮水安全保障。整合农村供水保障建设资金1210万元,实施巩固提升工程164处,巩固和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416814人。抓实易扶搬迁保障。紧紧围绕易扶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继续坚持“1 3 X”易扶建设模式(即1层门面 3层住宅 产业配套,实现搬迁群众楼上住房、楼下就业),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全面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新化森林覆盖率54.92%,林业用地面积324.6万亩,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重点林区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中国黄精之乡、湖南省首批省级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新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价值,在保护绿色青山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1.生态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新化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保护和发展相结合,把发展林业经济作为推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行动的重要抓手,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拓新动能。2020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130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县从事林下经济的经营主体有约450家,全县林下经济作物总面积达69.3万亩,从业人员36万人,发展农民合作社3024家、家庭农场81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8家,经营利用面积达139.5万亩。全县建成了中药材批发市场、林下经济电商产业园、鑫泰农贸市场等一批农特产品交易市场。“新化红茶、新化黄精”等7个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品一标”有效个数达40个。全县基本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大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类型。其中林下种植正成为新化生态经济产业中最主要的发展模式,至今全县林下经济种植面积39.8万亩,年产值可达12.35亿元。

2.黄精产业引跑全国

新化县把黄精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核心品种,国家林学会授予了新化“黄精之乡”的称号,“一亩林万元钱”的黄精成为新化在全省打得响的林下经济重点产业。新化县坚持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培育形成了一批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育苗示范基地,逐渐形成了颐朴源、绿源农林和天龙山农林等一批规模化生产黄精加工企业和种植基地,成为了全省黄精种植基地县;获得多花黄精种苗繁育、栽培、加工等发明专利3项,开发了九制黄精等系列新产品。大力推进品牌化建设,通过“首届中国林下生态黄精产业发展研讨会暨第二届九九黄精文化节”等活动,已建成中国黄精集散中心,开设黄精新产品体验馆和营销中心,加快推进黄精产业链品牌发展。2018年,“新化黄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中国林学会授予新化县“中国黄精之乡”称号。目前,全县黄精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亩,总产值达6.5亿元。

乡镇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方案,农村综合服务站组织架构(2)

3.红茶产业特色崛起

新化红茶历史悠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实施 “两基(粮食、生猪)两特(茶叶、中药材)” 农业产业战略,把新化红茶作为两种重点特色产业之一,全力支持红茶发展,目前创建有天门香寒茶产业园和月光红茶叶产业园2个省级特色产业园,目前已入驻各类企业50余家,被纳入了湖南省五彩湘茶优势产业集群,全县茶叶企业全部纳入农产品“身份证”和追溯体系平台管理,实行线上线下交易和一品一码赋码标识,新化红茶被省茶叶产业协会授予“湖红之源”的称号。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创新,新化县与省茶叶研究所签订了5年合作协议,先后制订《新化县红茶产品质量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标准》《茶叶清洁化加工厂建设标准》等。聘请中科院院士刘仲华教授为我县首席专家顾问。

4.林木经济多元发展成趋势

在突出黄精和红茶等“两特”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传统林木经济的转型发展,形成了“两特多元”发展的趋势。一是木材加工转型升级。木材是新化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全县共有木材加工经营单位220家,其中年产值2000元以上的3家,全县木材加工企业产值在500万元左右的有新光木业公司等10家,木材加工从业人员达1.2万余人,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2019年伟星竹木成功创建竹木加工省级示范林业特色产业园。二是楠竹产业实现增收。新化县现有竹林面积44.38万亩,立竹总量7570万株,楠竹面积和蓄积量均在全省前列。新一届的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的发展,将竹产业作为新化乡村产业振兴的富民工程来抓,出台了《中共新化县委 新化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对竹产业发展中资源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建设、品牌创建、企业技改、技术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予以支持,推动楠竹产业成为重要的富民产业。三是油茶提质升级。油茶产业是新化脱贫攻坚三大支柱农业产业(油茶、中药材、茶叶、)之一,当前正在着力推进油茶的种植(低改)、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市场流通体系的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县对种植和低改农户给予每亩1500元、800元专项补贴,切实调动了广大林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全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全县现有油茶经营主体185家,油茶林总面积为25万亩,年可产茶油825吨,年产值为2.1亿元。

(三)文旅兴旺引导乡村产业融合,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

新化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刻,近年来,新化文旅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好的富民效应。

1.全域布局文旅融合

全力打造“一心·一带·两翼·四片区”的全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一心”:即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的全县游客集散中心。“一带”:即建设资江观光休闲带。“两翼”:即重点建设以紫鹊界梯田-龙湾湿地-大熊山,紫鹊界梯田-奉家桃花源-天门旅游线。“四片区”:西部片区即以紫鹊界梯田、奉家康养小镇、古桃花源、渠江源、雅天门景区、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杨氏宗祠、刘氏宗祠为重点,形成以梯田大地艺术体验、稻作文化体验、梯田观光度假、遗产研学、康养度假、乡村休闲等产品为主体的梯田观光休闲、农耕文化体验旅游区。北部片区即以大熊山、梅山龙宫、龙湾湿地公园、陈天华旧居、成仿吾旧居、罗盛教故居、方鼎英故居、陈正湘故居、西团书院为重点,形成以蚩尤文化感悟、森林康养、湿地观光、溶洞科考等为主题的森林湖泊度假文化旅游区。东部片区即以油溪桥村、油溪河漂流、梅山大峡谷、龙潭风雨桥等为重点,形成以峡谷观光、峡谷运动、地质科普等产品为主的峡谷探险文化旅游区;南部片区即以三联峒、檀山排、文田砚、桐凤山、半山旅游区、文昌阁等为重点,形成以城市近郊休闲为主要市场的乡村文化旅游休闲体验区。

2.项目建设强力推进

先后出台了《新化县关于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化县加快旅游业发展奖励实施细则(试行)》《新化县旅游家庭旅馆基本标准》(试行)《新化县旅游精品(特色)民宿基本标准》(试行)等项目建设支持政策。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仅2020年完成投资15亿元,推动县文化旅游重点项目16个,统筹财政资金2600万元,扶持68个村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其中完成了11个小型游客服务中心、22处旅游厕所、4个自驾车营地、11个旅游停车场、21处游步道、23个观景亭以及100多余处大小标识标牌等项目建设,全年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450余人次,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增强了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后劲。

3.文旅产业品牌凸显

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文旅融合,全县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景区4个,新化先后被授予“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百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已基本形成了大熊山的蚩尤文化、上梅镇的千年古城与梅山文化、水车镇的梯田观光体验和农耕文化、奉家镇的茶旅融合、吉庆镇“湘中花镇”、天门乡的中国易学园、圳上镇的红色文化、荣华乡龙湾湿地公园、温塘镇的亲水峡谷等主题鲜明的9大乡村旅游品牌,乡村旅游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4.产业兴旺惠民富县

为实现文旅产业惠民,全县全力推进“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建设,采取“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 农户”“公司 农户”等方式,引导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2020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1219.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3.71亿元,发展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点)74家,旅游接待床位数2.8万余张,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目前,全县文旅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其中返乡创业人员达4200余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2021年,一至三季度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509.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4.29亿元,有力的巩固了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了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四)县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能力突出,城乡融合明显提速

新化县以县城为中心布局和推进产业融合、城乡互动,县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明显,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县城工业园区发展能力日渐增强

完成了格林美塑木材料循环产业园、特种陶瓷产业园二期建设,新增标准化厂房75万平方米,建成园区污水处理厂,完善了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立了中科院老专家技术服务中心、中国特种陶瓷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新化分中心、省级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省级先进陶瓷产业服务中心等公共平台。建成省级、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个,入园企业达到9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8家,高新技术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8%;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3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8%;新建了新印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和文印耗材生产线,引回文印企业358家,文印本土产值达到68亿元,新化文印成为全省首个县级千亿产值产业;先进陶瓷总产值达到170亿元,新化电子陶瓷产业列入全省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17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一。新化县成为省级创新型县示范创建单位,实现了新化经济开发区向省级高新技术区的蜕变,园区综合竞争能力排名大湘西地区前3位。

2.县城现代服务业规模质量同步提升

引进了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完成了星龙村镇银行组建,县内银行机构从8家发展到11家,金融业税收从1.3亿元增长到2.1亿元,金融竞争力进入全省前9;建立了文旅(上市)小镇平台,引进了43家上市、拟上市企业和6家三类500强企业,年新增税收2.5亿元以上。电商产业园建成运营,电商销售额达到35亿元,其中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6.3亿元,成功创建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围绕先进陶瓷、新化文印、新化红茶、新化黄精等广泛开展贸促活动,品牌影响力大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房地产业、仓储物流、梅山饮食业等快速发展,新化正在成长为湘中地区的商旅旺地。

3.城乡交通网络融合发展明显加速

龙琅高速、娄底大道、大熊山连接线建成通车,完成了紫鹊界连接线、吉白公路、石冷公路提质改造,启动了官新高速、新新高速、金温公路建设,娄底春田机场已获民航总局批复,常新高速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全县公路通车里程突破一万公里,实现了全县范围内25户(100人)以上所有自然村通水泥路,承东启西、通南达北、内通外畅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城乡交流障碍不断消除,县城日渐成为农民商业消费中心。

4.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完成了白沙洲路、城西防洪堤、天华南路人防工程、北塔公园、新园路、县城二水厂应急水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疾控中心整体搬迁、公安业务用房、强制隔离戒毒所等的建设,城东防洪堤三期、北塔大桥即将竣工,跨越资江的大桥达到9座,极大拓展了城乡融合发展空间;“一江两岸”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建成一大批高品质商住小区,有效构建了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洋溪、水车、奉家、白溪、琅塘、西河、温塘等特色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全县城镇化率由31.7%提高到39.7%;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成功通过了省级文明城市和卫生县城复核验收。

(五)创新积分制等乡村治理模式,有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新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探索形成了一批乡村治理的典型,激发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1.油溪桥村积分制治理成为全国案例

油溪桥村原本是一个资源贫瘠的贫困村。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推行“积分制”管理,充分调动了村民的主体积极性,2018年,“积分制管理”经验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油溪桥村创造性推出“积分制”新型管理模式,推动村庄自治迈向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制定出台《积分制管理细则》,全面量化出工出力、责任义务、产业经营、诚实守信、家庭美德等村民生产生活各类表现,设立奖励量化指标35项、处罚量化指标41项,逐人逐户实行积分动态管理。实行“一事一记录、一月一公开、半年一评比、一年一考核”,坚持考核到岗、量分到户、打分到人,积分高低与产业收益挂钩、与干部绩效挂钩、与评优推选挂钩、与物质奖励挂钩,汇聚起全村上下争相比筹劳、比产业、比贡献、比担当的蓬勃活力,真正实现村庄治理从“粗放”到“精细”、从“被动”到“自愿”的转变,积分制的推行实现了全村公益用地零征收、零矛盾、建设项目零劳动力。2007年到2017年村民自筹、全村累计义务筹工76000余个,政府财政累计财政投入仅403万,创造了全村近1个亿的资源资产,成功创建成了“全国文明村”。

2.西河镇“垃圾治理农户付费”经验成为全省典型

西河镇实行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改革,在稳定保证财政投入环境整治的前提下,实行全域农户付费等多元化筹资筹力机制,在环境治理中取得了成功经验。几年来,全镇农户付费已超过1000万元,其农户付费环境治理的经验被全省推广,为各地探索多元化环境治理投入机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模式和案例。

3.乡村治理创新实践遍地开花

新化县油溪桥村通过积分进行评优评奖及集体经济收益分红,有力地推进了村民自律与自治;西河镇的“垃圾治理农户付费”让农户参与,把社区公共卫生事务变成自家的事情,都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油溪桥村的“积分制”和西河镇的“垃圾治理农户付费”改革,还带动了周边及全县一大批乡村治理创新,仅油溪桥村所在的吉庆镇,乡村治理改革取得成效的就有5个行政村。新化县乡村治理改革以农民为主体,引导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充分调动了农民的主体积极性,有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二、摆脱贫困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诸多挑战

新化县作为湖南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尽管实现了脱贫摘帽、全面小康,但是在基础弱底子薄的情况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是新化的客观现实,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全面乡村振兴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弱,人口大县共同富裕压力大

新化县作为人口大县,不仅县域经济总量不大,而且乡村人口有110多万,乡村地广人多,刚刚脱贫的人口多,许多还在贫困线上徘徊,发展基础不稳固,在全面小康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的压力很大。当前,新化人均GDP尚不足全国人均水平一半;县域财政仍然是“吃饭财政”,财政增收赶不上刚性支出的持续攀升,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县域发展的大项目储备和引进不足,有效投资增长乏力,支撑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服务保障还不够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必须要下大力气推动经济总量与速度都同步快速增长,才能不断夯实人口大县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二)主导产业实力不足品牌较少,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

主导产业的实力决定了县域发展的竞争力,主导产业的品牌影响力是县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化县目前主导产业已经初现端倪,但是主导产业的规模小实力不强;全县产业结构明显不优,产业层次与发达县相比仍然较低,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偏少。新化先进陶瓷虽为全省17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之一,新化文印成为全省的千亿产业链之一,文化旅游一度跻身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同时,新化红茶、新化黄精、白溪豆腐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这些产业,都还在培育发展之中,存在总体规模不大、产业链条不长、科技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引领和支撑人口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工业园区的总体承载能力还不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科技研发平台、服务平台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功能还不齐全,还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产出投资比偏低的现象。同时,文印特色小镇还在建设之中,水暖卫浴特陶小镇、水车梯田文旅小镇、白溪豆腐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等还没有很好发挥产业引导与承载作用。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有些产业尽管取得了一些品牌,但品牌影响力不大,整体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层次低,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困难。由此可以看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化的产业还面临着强主导、调结构、优平台、显特色等多元挑战。

(三)脱贫大县巩固脱贫成果难,防范返贫致贫风险任务重

新化县作为全省最大的脱贫县,拥有脱贫人口53754户178237人。脱贫人口基数大,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还需持续发力,因病因灾因突发事故等造成返贫致贫风险需及时有效应对。目前仍有监测对象10222户18130人,占比高达10.17%,脱贫人口中有30%以上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少人还丧失了劳动能力,这些监测对象随时都有返贫的风险存在,要全面巩固好脱贫成效,还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和资源支撑。因此,在全面乡村振兴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还很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难度还不小。

(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多,政府财政投入困难大

对照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全县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村组公路通行能力还需巩固提升,农村水、电、讯等基础设施还需升级改造。全县整体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平衡不充分,城市治理、社会治理还有待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与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发展还不够协调。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特别是污水、垃圾处理不配套,历史遗留欠账较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压力较大。新化县财政主要依赖于转移支付,加之脱贫攻坚欠债较多,县域政府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不足。

(五)人才短缺与体制机制创新难,内生动力激发难度大

人才短缺是当前乡村振兴的普遍问题,但是新化人口基数大,需要的人才总量大,人才短缺的总数更大。新化贫困县的县情与实力,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大,产业集聚优秀人才的能力不强。目前,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趋势仍在增强,农村空心化、老年化问题比较严重,乡村人才短缺更加明显,特别是大部分拥有高水平、年轻的人才都不愿留在农村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极为缺乏。同时,现有人才的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也制约新化乡村人才发展。此外,少数干部纪律意识、担当意识不强,营商环境仍不优、办事效率仍不高等等,影响了吸引人才的环境优化。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充分发挥人才的内生动力作用,人才生存创业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改善还存在较大的难度。

乡镇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方案,农村综合服务站组织架构(3)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对策

对照新化县乡村振兴的问题与挑战,新化县当前的重点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发展的具体对策如下:

(一)挖掘人口大县潜力,激发内需驱动力

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中新化县内循环有优势。新化有152万人口,其中,城镇口约60来万,较大的人口基数,既是新化发展的难题同时也是新化崛起的优势。新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突出人口大县的消费优势,全力挖掘内需潜力,形成发展的新动能。

立足人口大县挖内需潜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有机结合起来,落实上级关于刺激居民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盯本县居民需求,加强消费品质量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刺激消费回补和释放潜力,立足人口大县消费优势进一步扩大县域内循环,进一步挖掘县域内需潜力。

加快消费提档升级扩内需。充分发挥新化人口基数大的优势和县域资源特色,大力促进消费升级,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持续促进餐饮住宿、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消费提质扩容,提档升级汽车、家电、家居等实物消费,支持“小店经济”“平台经济”“网红经济”等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力推进新化“快递进村”工程,加快布局农村物流的快递网点,支持“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建设,有条件的村加快发展“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加快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集中打造县城商业综合体活内需。要站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高度,加大消费平台建设,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县城或中心镇发展供应链,支持供销合作社提升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提升县城商业集散交流能力,吸引人气和凝聚人群,重点建设好上梅古镇、北塔文旅新区仿古街等城市消费地标,促进形成一批人气旺、特色强、有文化底蕴的县域商业中心,引导县域内部需求可持续集聚发展。

(二)优化区域分工布局,强化规划引导力

规划是发展的基础,特别是乡村振兴更要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对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引导力,通过规划引导优化城乡区域分工布局。

做好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规划。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一体谋划建设,统筹城镇和村庄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空间互补、协调产业空间发展,充分彰显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城乡融合新优势,实现城镇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的融合。科学确定乡村振兴村庄分类,加大梅山文化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力度,保护特色文化村寨,对有价值的老屋老建筑实施“拯救老屋行动”。

推进城乡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有机融合。科学布局城乡区域发展,结合城乡产业布局做好整体布局,实现区域规划与产业发展实际相融合。要聚焦建设中等城市规划,紧扣“一心一区、一带三轴多点”城镇化格局,着力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有序推进高新区、北塔文旅新区、上梅古镇、枫林片区等的产城融合、产教融合,推进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多就业场所、创业空间和休闲健身场地。突出乡村产业特色,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产业区域与村镇,构建区域分工明确、产业布局合理的全县发展新格局。

超前谋划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进一步拓展县域新产业形成新业态,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方向,推进特色小镇“三生”“三态”建设,使其成为统筹城乡进步、带动乡村转型的空间载体。主动迎接“高铁航空时代”,精心谋划新化南站、春田机场区块建设,建成“两纵两横”高速路网及县域旅游环线,推动城乡公路提质,打造“一主三副”交通枢纽,全面建成内外通畅、方便快捷的“湖南中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全县城乡融合发展拓展新空间和激发新动能。

(三)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拓展主导产业带动力

产业旺才能县域强。新化县全面乡村振兴必须把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以主导产业引领带动,城乡融合协同发展一体推进,坚持以扩充投资、扩张规模、拓展链条为主要方向,加速推进主导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全面乡村振兴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以电陶文印为核心做大做强工商产业。积极支持电子陶瓷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强化园区建设,全力构建空间相对集中、产业分工明确、产业链条完整、产品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集聚优势明显的产业生态,形成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和县域农民工就业的带动产业。加快以中国文印之都建设推进新化文印产业特色发展,努力推动新化文印从“新化再制造”向“新化制造”华丽蜕变;构筑集复印机制造与再制造、文印耗材生产、文印设备租赁、文印终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聚集散中心,进一步推进文印产业创新提质与转型发展,把文印产业打造成为特色富民主导产业。

以“两基两特”为抓手做好农业产业。以粮食和生猪为农业发展基础,继续推进茶叶和黄精“两特”发展,使其形成乡村产业兴旺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坚持以基地为依托。推动茶叶、黄精等中药材产业片区建设,持续推进奉家、天门万亩产茶乡镇,槎溪镇、古台山万亩黄精基地建设,切实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镇(村)建设。坚持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外引内联、联强联大,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引领全县特色农业产业的方向。坚持做大做优农产品品牌。结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突出抓“三品一标”的建设,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抓好品牌宣传与营销,组织参与或举办展会活动,大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形成一批影响力大的知名品牌农产品。坚持做畅做强农产品物流。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速农产品流通,形成一批全市或全省的特色农产品的集散市场,打造全国的黄精集散地和交易市场。坚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着眼解决乡村实际问题,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数字化试点示范,拓展农业产业和农产品销售大数据应用场景。

以文旅提质为重点推进产业城乡融合。聚焦“文旅提质增效”,持续优化“一心·一带·两翼·四片区”总体布局,启动县城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紫鹊界5A级景区创建工作,完善梅山龙宫、大熊山、古桃花源等主要景区基础设施,加快实施紫鹊界康养小镇、梅山大峡谷等一批标志性旅游提质项目,推进乡村文旅产业跨越发展。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支持农民在乡村旅游中取得实惠。把梅山文化的独特功能与文旅产业城乡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功能结合起来,推进工业产业与农业产业的链接与相互促进,形成新化梅山文化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产业体系,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四)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增强创新创业吸引力

突破人才短缺的瓶颈,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增加人才的增量;另一方面,也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存量人才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

抓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要始终把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一项重大的发展工程来抓,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技术合作,推进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引进建设一批研发中心、技术实训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突出本土人才的培养培训。新化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农业产业有许多传统人才,要结合本县人才和资源情况,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技能与文化人才。加大对本土人才的使用力度,让土专家、田秀才到重要的岗位,发挥特长和本土优势,为农业生产服务和地方建设做出贡献。加快高素质农民培育进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和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激发乡村各类人才的发展积极性。此外,要注重培养地方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人才,鼓励优秀乡村匠人、手艺传承人、地方文化文艺人带徒传艺,培养继承人。

探索人才使用手段和途径创新。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配置和使用,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和效益。要大胆让现有人才通过进修、培训增强能力,不要拘泥于学历、职称、年龄等的限制。在选人用人上要突破陈旧的条条框框,做到唯才是用,任人唯贤,用历史的眼光对待人才,调动人才创业就业的积极性。对于县内急需的城市技术人才,探索柔性引进制度,不必要为我所有,只要为我所用就行。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倾斜政策,对乡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对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速推进“跨域通办” “掌上好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确保“一件事一次办”,深化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坚决杜绝“体外循环”“多头办理”。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全力压减企业办理证照、办税、开户等程序和时间。完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启动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覆盖更多领域,全面实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保护制度和入园执法检查登记备案制度,全面提升行政执法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五)推进多元化发展,因地制宜展示乡村魅力

新化地域广阔,文化多元,资源禀赋各异,要突出各自特色,发挥地域群众主体智慧和能力,实现多元和特色发展。

立足资源特色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村。充分利用新化的梅山文化特色,形成一批“武术文化村”“豆腐风情村”“茶叶特色村”“古桃花源村”“易经文化村”“古民居村”“水酒产业村”“文印特色村”“湿地公园村”等众多特色产业和文化乡村,形成彰显特色的乡村村庄。

立足产业特色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村镇集群。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导向,不断擦亮新化红茶和新化黄精两大金字招牌,加大产业集中区和产业带建设,加快启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供销冷链物流园、白溪豆腐产业园、楠竹产业园、移民产业园建设,完成新化红茶产业省级示范片、荆竹生态园茶旅融合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化黄精全产业链综合开发、药旅融合等的建设发展,培育一批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特色村镇集群。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销售村。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步伐,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巩固拓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成果,实施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工程,培育更多区域公共品牌,支持村镇结合特色农产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商、邮政、供销社融合发展,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和抖音等短视频销售集散地,打造一批产品与产地结合的专业化销售村镇。

创建一批特色人群引领村庄。支持市民下乡、能人回乡、新商还乡、企业兴乡,推动“资本下乡”,建设一批由特色人群引领发展的村庄,通过人员流动、资源互换,释放出农村发展巨大潜力,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支持带动作用。

(六)补齐农民社会保障短板,提升共同富裕社会合力

补齐农民社会保障短板,可以解除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提高创业就业致富能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

建设普惠民生的社会保障网络。牢固树立“优质、均衡、共享”理念,着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减轻农民社会保障缴费负担,全面提升全民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提升县级敬老院失能照护能力和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加强乡镇便民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网络。

强化民生保障环境建设。深化平安新化、健康新化建设,提升安全生产、综治维稳、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等治理能力,更有成效地促进人民生活更加安全、便捷,为加快迈入共同富裕营造民生发展环境。

完善制度保障激发共同富裕信心。改革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坚持底线思维,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办大事的优势,挖掘村级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和生态、旅游、人文等优势资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经营管理,确保农民集体资产发展权益,激发农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自觉性。

(七)探索主体地位实现机制,激发农民主体活力

创新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强化农民乡村振兴的主体地位,强化农民权益法律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内力来源。

强化基层党建对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完善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引领作用,利用“院落会议”“恳谈会”“屋场会”等形式,畅通农民群众的表达机制,借鉴“上梅红”志愿者做法引导志愿者下乡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大党的农村政策在基层落地落实力度,调动农民主体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农民乡村振兴的主体自觉性。

因地制宜推广油溪桥积分制提升农民自治能力。结合各地实际创新乡村治理,防止模式化和简单照搬照抄“积分制”等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参与积分制自治,引导农民制定可操作性、切实际、得民心的村规民约,防止村民自治的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尊重农民的主体积极性,构建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工作人员与农民相互信任的干群关系,减少治理中的矛盾纠纷,消除农民的抵制情绪,最大限度节约治理成本。

推进三治融合引导农民群众自主创新。全面推行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充分调动村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积极性,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村级组织依法自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等清单制,规范村级组织机构牌子和证明事项,推行村级基础信息统计“一张表”制度,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基层智慧,形成各地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简单可操作的各种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社会组织,鼓励农民首创精神,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确保农民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人民出版社,201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2年2月23日第1版。

张庆伟:《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湘评论》2021年第23期。.

张庆伟:《以实干实绩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湘评论》2022年第5期。

毛伟明:《以产业项目的大建设支撑“三高四新”战略大落实》,《新湘评论》2021年第10期。

邹文辉:《努力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新湘评论》2021年第23期。

陈文胜:《大国村庄的进路》,湖南师大出版社,2020年。

陈文胜、李珊珊:《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社会科学》2022年1期

陈文胜:《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格局》,《新湘评论》2021年5期。

陆福兴:《大国种业安全之维——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年版。

陆福兴:《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新湘评论》2021年第2期

陆福兴:《加大地方品种保护 打造农产品湘字号品牌》,《湖南日报》2020年12月31日第23版。

乡镇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方案,农村综合服务站组织架构(4)

乡镇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方案,农村综合服务站组织架构(5)

(作者简介:陆福兴,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农村政策法律、农业安全。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8月出版)

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江永县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乡镇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方案,农村综合服务站组织架构(6)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