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福德性是什么,佛教功德与福德的区别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22:00:38

在我们儒家经典《孝经》里面已经讲得很清楚。里面特别讲的就是一个“孝”字,认为最重要的,是人有一颗孝敬的心。

佛教的福德性是什么,佛教功德与福德的区别(1)

“夫孝,德之本也”。就是说孝敬是一个人的德行的根本,是一个人的福德的来源。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很简单,你一个人你要有福德你要修心,修什么心?就是修你的爱心。你越有爱心,你内心越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好,你就越幸福越开心。你越有爱心、信心、责任心,你越有力量造福社会,你感应到的福德也就越大。

那爱心从哪里来,从哪里修起?最关键的就是孝敬。所以孔子讲:“夫孝,德之本也”。

孔子跟他的学生曾子讲:“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说:“先王有一个很重要、最关键的道,让天下归顺,大家都和和睦睦,上下都没有怨恨。这样的一个道,你知不知道?”

曾子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呢?”孔子就说:“你坐下来,我来给你好好讲。”

本来孔子一贯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这是孔子主动讲的,可见其重要性。这一个道不仅涉及到每个人的幸福,每个家庭的和睦,甚至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都是靠这一个“孝”字。

为什么这个“孝”字这么重要?因为我们爱心的培育,首先要从孝敬中来。你说你有爱心,你连父母都不孝顺,可能吗?父母是对我们最有恩情的,我们对他们孝顺是最自然发生的,最容易的。

如果说我们连父母都不爱,那说明我们爱心太缺乏了;如果我们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原谅,说明我们太愚痴,心胸太狭隘了。

我们对别人也是不可能真正有爱心,真正理解的。正如《孝经》所言:“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所以要想把一个人的爱心开发出来,首先要教他怎么样孝顺,孝顺如果做到位了,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事奉你的父亲,你对你的父亲孝顺,你就是开发了天性的光明,跟你爱心的光明就连接上了。如果说你能够对你的母亲孝顺,就开发了大地般的明察的智慧。因为大地生万物,母亲也是生养我们的,任何事情怎么做,怎么发生,怎么结束,都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都要从根源上去连接,你学会了去理解母亲,你就知道母亲生养孩子、教育孩子多不容易。

哪些做得好的,哪些做的不好的,原因在哪里?如何去改正等等,这个智慧你就学到了。天地明察这个智慧,你学会了之后,你的本性的、神灵的智慧就彰显出来了。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如果你把孝悌的德行做到极致,那就会通于神明,就是连接上了本性的智慧。不光是说利益你自己一人一家,是遍布一切,没有事情不可以通过孝顺来达到的。

上面已经讲了孝悌的重要性。那怎么样去做到呢?

《孝经》里面也讲的很清楚。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佛教的福德性是什么,佛教功德与福德的区别(2)

什么意思呢?就说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就是孝顺的开始,这是基础,我们首先要爱惜自己,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行道,按照这个方式去利益社会,你扬名于后世间了,也显耀了你的父母,那么这就是你孝顺的终点。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就是说“孝”的出发点是奉伺自己的亲人,最重要的在于,奉献我们的社会,国家,最后能够立身于世。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其实也很简单,首先是要修身齐家,自己是修身慎行,恐辱先祖。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家庭搞好,能够把祖先的德行传承下去,把祖先的那份爱传承下去,教育好后人,那就把孝在家庭里面做到位了。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奉献社会,你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就说明你对父母的孝顺做的越好。

孝不是一个很死板的东西,在《孝经》里面讲,每一个人处在不同的层级,处在不同的位置,你孝的内容都不一样。作为一国之君,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那就是对祖先最大的孝;一般的士大夫,忠于职守就是孝;那普通老百姓怎么孝?好好的勤俭持家,奉养父母,教育好儿孙就是孝。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位置就是有不同的孝顺方法,你能够在家里,你就好好的伺奉父母,你如果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在家,那么你就做好你的本职工作,那也是对父母的孝。

你孝顺父母除了孝身,你还要孝心,你让他们感到荣耀就是在孝心。然后是孝志,效仿他们的志向,就是孝志。

孝道不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心里,也在我们平常的一点一滴的言行中。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