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高跷制作方法,四个易拉罐制作高跷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22:11:07

中新网兰州2月19日电 (闫姣 艾庆龙 九美旦增)甘肃永登县苦水镇“苦水高高跷”国家级传承人巨海全对高高跷有多热爱?他18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曾经高高跷停演十多年,他“偷”来木棍,自己悄悄手工制作高高跷,接连摔好几天马趴,也要继续踩、继续演!

巨海全今年69岁,距离他第一次看到高高跷已过去62年,但提及与其“初相见”,他仍能详细描述当时的场景和细节,“远远望去,整个高跷队像驾云的神仙,好不气派,我就下定决心要学。”

“苦水高高跷”表演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元末明初,一般是民间“二月二”的重头戏之一。“高”和“活”是其两个突出特点,高高跷晓腿约3.3米,加上表演者的身高,可达4.7米至5米,令人望而生畏、叹为观止。

手工高跷制作方法,四个易拉罐制作高跷(1)

图为69岁的“苦水高高跷”国家级传承人巨海全(左一),叮嘱徒弟们高高跷练习技巧要领。 闫姣 摄

令巨海全遗憾的是,他还没有长到踩高高跷的年纪,高高跷却因种种因素停演了整整12年。20多岁时,他偶然在上班地点看到两根木头,捡回来制作成高高跷,和伙伴练习了七八天便如履平地。再后来,高高跷复演,他装扮成神话人物,演了三天,“兴奋、自豪,觉得内心愿望成真了。”

“苦水高高跷”也被业内人士称作“空中戏剧”,以秦腔为表演内容。表演者穿着传统戏剧服饰,画上秦腔剧目中人物脸谱,手持道具,凌空飞舞,是其魅力所在。

2006年,经永登县文化馆申报,“苦水高高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巨海全成为其中一名省级传承人。他说,当时虽没听说过这个名词,但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传承责任,带领高高跷队前往上海、北京、敦煌等地演出,让更多人喜欢上木棍上的“空中戏剧”。

2018年,巨海全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总结了一套脉络清晰的传承经验,并与其他艺人共同传授,使得镇上的高高跷有了数十位“铁粉”后辈。

手工高跷制作方法,四个易拉罐制作高跷(2)

图为“苦水高高跷”表演者通过麻绳将脚固定在脚踏板,并在腿部缠绕六七圈。 九美旦增 摄

现年51岁赵建军是巨海全徒弟中较年长的一位。记者走访苦水镇时,他和同伴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练习高高跷技艺。他们先爬上3米多高的铁架,坐稳后用扁麻绳将脚固定在高高跷踏板上,再在小腿处缠绕六七圈,要确定绑得不紧不松,不然会有摔跤危险。

“要牢记师傅传授的‘松紧合适绑跷腿,胆大心细迈步稳’等要领。”因好奇而练习、表演“苦水高高跷”已有30年的赵建军,下巴处还留有初学技艺时不慎摔倒后留的伤痕。近些年,他前往各地表演,听到赞美和惊奇之声,让他感觉一切都值得。

因年龄渐长,体力不支,今年是赵建军踩高高跷的最后一年。他称,会以老师身份留在表演队伍之中,希望将技巧悉数教给年轻人。

巨海全坦言,以前他的儿子、孙女都踩高高跷,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苦水高高跷”面临传承压力。因此,他也主动吸收外村的年轻人,并上传表演视频至网络,盼望更多人加入高高跷队伍。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卫华表示,近年来,甘肃非遗传承手段越来越多元化,以后会引导青年徒弟帮助年老的传承人,进行更多线上活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