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变老”系列谈4:老了,还要去学校,是为了什么
最近我看了一个视频,讲的是一位85岁的老奶奶,凌晨1:30仍在街头卖卷饼。她是无儿无女吗?她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她是缺钱吗?朋友们,请点击观看视频,看看老奶奶是怎么说的。
去年,我在北京城市广播电台做过两期关于老年人学习的话题《老了,也要上学校》。节目里,老年朋友的问题还挺多,为什么上老年大学对年龄有要求吗?没有北京户口能上吗?老年大学能跨区择校吗?尤其是许多听众对老年人退休以后为什么还要学习很是好奇,当听说越来越多的爷爷奶奶还和青年学生一块参加成人高考,攻读大学学历时,更是充满了惊奇。
翟元菊,我的学生,今年71岁,当年初中毕业就进了工厂。退休后,和大多数人一样,就是看孩子、买菜,做家务。66岁时她考上了我们学校的表演艺术专业,毕业时,她问我:“校长,我的学籍档案和毕业证可以送到单位存档吗?”
左一就是翟元菊同学在上舞蹈课
我心想:这么大岁数,交给单位还有什么用呀?“校长,初中毕业一直是我心里的痛,上班时在单位都感觉抬不起头来,这回我可圆梦了。”听了这话,我赶紧说:“能存、能存,一定存到单位,而且要告诉领导,您这是国民教育系列的,是可查真伪的大学毕业证书。”
确实,有些老年人走进老年大学,起初就是奔着儿时的圆梦来的,什么大学梦、画家梦、歌唱梦、钢琴梦,等等,但是在学习中他们好像又有了许多新的梦想。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老年大学不光是实现年轻时梦想的学校,更是为老年的我们不断创造新的梦想的梦工厂。
朋友们,你看过《梦骑士》这个片子吗?它讲的是5个老人,平均年龄81岁,1个重听,1个得了癌症,3个有心脏病,他们经过6个月的准备,一起骑着摩托车环岛13天,骑行了1139公里。他们为什么甘愿冒着风险,外出骑行,片子结尾打出了一行字:“人,为什么要活着?梦!”
《梦骑士》
英国学者罗伯特在《缺爱》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跟周围人的连接,不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的前提。我连接,所以我存在。”
这就像前面视频中的老奶奶,谈到她不顾儿女阻拦,仍然坚持每天劳作10余个小时的原因时,这样说:“我喜欢在人群里转,我喜欢大家和我打交道”。大家看,这是不是和《缺爱》里说的一样。
大家都知道,在人生的上半场,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求学之路,结识了成百上千的老师同学,进入职场几十年,我们又和领导、同事、客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网络。
可是退休以后,我们面对的是另一种全新生活,原有的社会角色、人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每天接触的人、需要做的事变了,甚至一日三餐怎么吃都变了,原有的职场关系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松散。
老年人进入人生下半场后,如果能够迅速建立起新环境的新连接,构筑起新的社会网络,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开启晚年生活。
人生上半场,除了亲情,同学情一定是人生最淳朴的感情。人生下半场,我们一定也憧憬仍然拥有这份情谊,就像清华大学老教授合唱团在央视网络春晚唱的那样,“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所以老年大学的同学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年大学不是填补空虚寂寥的娱乐场,而是帮助我们建设“新圈子”,搭建新网络、新友谊的中转站。
“大家能吃到这个饼,我高兴不?” 这句话是卷饼奶奶说的。它真是神来之笔,特别好地诠释了《缺爱》中存在主义的观点:“是否建立了足够的连接,不是看你认识的人够不够多,而是看你是否给他人提供了价值。”
此时,我找到了电台听众问题的答案:老年人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圆梦,为了打发时间,为了自我满足。老年人仍然坚持学习,是为了不断激活新的梦想,是为了重新构建新的连接,是为了创造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