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沈阳网】
“以前村里人凑在一起,最喜欢聊谁家给的彩礼多,谁家婚礼场面大。自从成立红白理事会之后,谁家要有红白事,都会提前跟村里红白理事会申请,理事会成员提前上门与村民沟通举办细节,乡里乡亲花销少了,人情却近了,乡情更浓了,”苏家屯区林盛村村民感慨。
近年来,沈阳市大力推广红白理事会,强化移风易俗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婚丧新风,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风气没了,“人情费”少了,“请吃”少了,铺张浪费少了,有效推进了“文明之花”在全市落地生根,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一份新力量。
“礼尚往来”变成“你来我往”
在林盛村村民王乔(化名)的记忆里,“礼尚往来”曾经是件挺纠结的事情。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礼尚往来”作为乡情的黏合剂,变得频繁起来。婚丧嫁娶、添丁进口、升学乔迁,甚至买了新车,村民们都要大摆各种形式的宴席,请村民喝酒。这本来是一件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慢慢地,古道热肠的乡情变了味道。
办酒席,村民都要去随礼金,少则三百五百,多则八百一千,关系近的还要更多。送了礼钱的农民,日后为了收回礼钱想尽办法也办酒席,攀比之风渐盛,谁家办得排场大,抽的烟好,喝的酒好,酒席有多丰盛,谁排场阔气,谁随礼多。这样下来,不但造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更加助长了农村不良之风,很多本不富裕的农民,甚至不得不举债办酒席。
“本来是一件好事,结果却成了一场人心的算计,谁不随大流,谁在村里人眼里就抬不起头。”王乔感慨。
节俭清风吹散奢阔歪风
放任奢阔之风,就会侵蚀淳朴的乡风,也会污染淳朴的人心。
为了摒弃不良乡风,遏制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在上级指导下,林盛村村委会积极利用村规民约,进行规劝和监督管理。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婚事、丧事简办制度》,对操办时限、随礼金额、宴席规模等划定上限标准,严格按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在林盛村村委会张贴的《红白理事会章程》上,记者看到上面对村民操办时限、随礼金额、宴席规模等进行了限制和要求,如红事宴请正宴不超过十个菜,礼金不超过200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不举行追丧演艺活动,活动时间不超过午夜11点……
不良之风形成日久,清除岂是一朝一夕,林盛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并不是说不让农民办红白喜事,而是要求农民办酒席时要有礼有节,大家都让一步,自己也会减少许多操劳。关键是对那些经济宽裕的“大户”,要特别严加管教,从思想上引导,从行动上监管,才能遏制住这股歪风。
村里有一户比较富裕的家庭,儿子考上了大学,准备大办升学宴,红白理事会听说后,主动上门规劝,“你想想,有些人家孩子可能考不上大学,这礼钱将来就算不清,收了这么多乡亲的钱,孩子自己也有压力。”在红白理事会长辈们的教育下,学子在假期变成一名志愿者,为村里的弟弟妹妹辅导功课,赢得了乡亲们的一片称赞。
改变实实在在 文明蔚然成风
几年工作下来,村民们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过去办一场红白事,没有三五万下不来,还得操心能不能收回成本,现在有红白理事会帮着操办,跑前跑后,花不到5000块钱,大家的压力小了,心气也顺了,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像林盛村红白理事会这样的村民自治组织,在沈阳的乡村已蔚然成风,在每一个村子,红白理事会充分利用乡村大喇叭、微信群、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移风易俗工作,使广大村民在耳濡目染中加深理解,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营造了推进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
未来,沈阳市将继续把移风易俗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进行充分结合,引导村(居)红白理事会将学习成果融入到实际工作,做好移风易俗宣讲和宣传,抓好日常监督和指导,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本文来自【沈阳日报-沈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