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领域跟三农领域有什么不同,三农和生活领域有什么关系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8 11:00:44

作者: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传通(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乡村振兴对推动共同富裕、解决我国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及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二者在目标、使命、原则、路径方面具有一致性,存在着内在机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做大做好共同富裕“蛋糕”提供坚实基础、优美环境、精神支柱、政治保障和根本。在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中,党的领导是保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衔接机制的构建是基础,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壁垒、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支撑,破解“卡脖子”难题是前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品质是关键。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能够有效推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共同富裕的实现。

一、问题的提出

共同富裕作为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结果,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社会问题,是中华民族赓续发展、持续繁荣的标志。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理想和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的中国化实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在建党百年之际,取得了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处于高位、基尼系数高的状况,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布局和一系列部署,目标是解决相对贫困,攻克乡村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和重点堡垒,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尽管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2%,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仍然有5.56亿。如果巨量的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农村居民没有进入富裕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话。乡村作为共同富裕实现的难点和重点具有很强的黏性和长期性,研究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内在机理、理论逻辑及路径,找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乡村,难点也在乡村。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与必经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2035年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基本实现;2050年即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时,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两个阶段政策目标,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共同富裕“两步走”的远景目标相对应。很显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政策内涵是统一的,目标是一致的,体现了共同富裕要实现、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的精神内涵。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一致性、使命共同性、原则统一性、路径趋同性,决定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实施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成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的重要内容。

(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共同富裕要实现,乡村必富裕。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三农”问题不仅是几千年来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更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问题。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作为第二个百年的两大战略,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乡村建设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展的土地改革、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直到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战略等,无一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三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因此,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乡村振兴顺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坚持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处理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增量提质乡村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组织建设,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物质基础、生态社会环境、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统一,是物质与精神有机融合统一的富裕。我国已经步入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协调推进阶段,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长期目标,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二者在要求和目标上是协调统一的,都是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使命一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其秉持的就是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美好生活是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多样态的系统性话题,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是提高民生福祉的内在要求。

乡村振兴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持用战略、辩证、精准、历史等思维方法,因地制宜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要求和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产业价值链,增强利益链,融合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实、充裕和可持续的物质保障;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乡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基础;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和农耕文明的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为亿万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持,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更深层次需求;人民安居乐业是实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保障,治理有效为乡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生活富裕是全体人民在经济和精神上都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同富裕致力的终极目标。

(三)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原则一致: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增长与分配、效率与公平一直是经济社会关注的两大命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乡村广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程度等参差不齐,资本等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和趋利性,使得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处于对立状态。*同志指出,贫穷和两极分化都不是社会主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始终是党和国家要破解的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又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两大战略的原则,都是为了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通过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公平的发展环境。

“共同”体现公平, “富裕”要求效率,没有效率的共同富裕是乏力的;低质量的,缺乏公平正义的共同富裕是无意义的。乡村振兴能够提升资源的产出效率,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除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

(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路径一致: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统筹发力

从根本上说,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我国生产力阶段发展和生产关系趋势调整在社会领域的深刻体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三有”协同, “看得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 “仁慈之手”,“三手”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形成动态平衡系统,成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顺利达成、内生力持续激发的路径。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宏伟工程,致力于破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政府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发展蓝图、政策引导、制度安排、示范带动,强化公共投入和改革推动等,利用科层体系的制度安排,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减少发展的不确定性、负外部性,节约交易成本。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广泛依靠协作关系,仅仅依靠政府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最优工具,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实施中起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乡村产业选择与竞争、价格形成、主体激活、效率增进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融合发展,升级乡村生态基础和产业结构,进而增强乡村振兴的内源动力。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文化、科技、人才和资金,具有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有序注入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的实施中,有效补充和完善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生产和分配协调统一、各种力量共同发力的结果。依靠有效市场,才能做大经济“蛋糕”,扩大共享底盘;依靠有为政府,才能切好分好“蛋糕”,保障共享发展成果的公平与正义;依靠友爱社会的无私捐赠,才能增益共同富裕。

三、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两大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前瞻性地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战略规划。乡村振兴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超越与创新,既包含了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也涵盖了四个全面的协调发展,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优美环境、精神支持和政治保障。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方向指引和落脚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相互支撑、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安全,乡村就谈不上振兴,共同富裕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总要求之首,培育乡村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突出产业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前提,是做大做好共同富裕“蛋糕”的坚实保障。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经济发展,有扎实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人们才会有改善居住环境、提升乡风文明的更高要求。农业是乡村之根本,农村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产业兴旺的基石,没有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实现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是极其困难的。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农业产业发展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品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乡村产业要兴旺,就需要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完善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增加人力资本和科技要素投入,优化产业组织体系,推行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整体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充足的经济动能。

产业兴旺意味着多业态共存互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延展农业产业边界,实现传统一产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农业效益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乡村产业振兴应以当地农业特色为依托,以市场绿色、生态等高质量需求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回应力度,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开展有效治理,创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宜居的乡村环境,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和乡村社会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从而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

产业兴旺离不开城乡互动,需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构建起以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由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动能、硬件、软件、平台等构成的现代流通体系,破除阻碍人力、资源、信息等诸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提高公平共享发展成果的机会,畅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渠道,激发要素流动活力,提升资源要素协同利用效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兴旺来驱动,乡村产业兴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实现就有了基础和依托,共同富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品质,为共同富裕提供优美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宜居”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彰显,更是乡村振兴质量的保障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人类与自然间的关系经历了人依附于自然、人自立于自然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乡村振兴就是要保持乡村的自然风景、乡思乡愁、民风民俗等特质元素,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居村落,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环境。生态宜居既是激活乡村内生动能、实现资源变资产的重要路径又是实现农村居民高品质共同富裕生活的条件。

从人与自然演化的过程中去认知和思考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打牢生态底色,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是民生福祉之基。只有坚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的思维,纠正单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错误做法,才能持续增强乡村生态发展的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生态资源在政策、资金、技术的有效配合下可以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现代文明与乡村地方传统文明结合起来,发展绿色产业,能为农民就地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带来机遇,形成农村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循环,从而实现乡村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乡村是向人民群众提供优美生态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区,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通过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优提质农产品的生态、安全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以生活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齐全、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宜居建设,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亦是衡量乡村振兴品质的可视化标尺,为全面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优美环境。

(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支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良好的乡风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精神家园,是乡村、宗族绵延不绝、繁衍生息的精神内核。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内在要义,又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搭起文化架构和人文内核,成为共同富裕实现的文化支撑。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要求,应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弘扬社会正气,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强化广大农民群众投入乡村建设的主体意识,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然后扩展至整个社会,成为共同富裕实现的精神支撑。

乡风文明是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内容,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持。向农民提供科学文化、技术教育,为产业兴旺提供人力资本、技术支持和文化资源;引导农民的思想和观念,使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人文保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农民群体和农村社会风貌的价值引导,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的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的实施争取广泛支持。

(四)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为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追求契合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致力于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稳定、和谐的乡村社会为产业有序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等提供了良好空间,和谐安定的乡村子单元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生态、发展动力与活力发生了显著变化,乡村社会逐步从封闭静止走向流动开放,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从单一简单走向多元复杂,乡村居民需求由简单低级向复合、多元、高级转变,农民的价值观念、家庭结构、生活方式、行动逻辑发生了巨大改变,人才外流、自然村落的解体及村庄边界的整合严重影响着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公共利益判断,乡村社会风险增多。面对复杂的乡村治理环境和场域,为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广大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应完善治理机制,保证政府、乡村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解决条块化和碎片化问题,实现整体性和协同化运作,提升治理的效率;应建立以德治为引领、自治为前提、法治为保障的复合治理模式,采取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有效解决农村原子化现状,促进乡村社会*与乡村治理体制转型,有效提升乡村发展软实力,形成强大的内源动力机制,推动乡村建设走向纵深,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稳定良好的外在环境和内驱力,为共同富裕扫除障碍,提供政治保障。

(五)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归宿,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根本

生活富裕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

共同富裕就是要消除收入分配上的差距,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实现乡村百姓生活富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路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834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31元)的 2.5 倍多。据此计算,2020 年基尼系数为0.468,近年来,我国基尼系数较长时间处于国际警戒线0.4以上。收入增加是共同富裕的活水源泉,为此,乡村振兴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民公平就业的机会,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产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让农民及时公平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

生活富裕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农民精神上的富裕和文化生活的满足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更能显示出生活富裕的成色,是共同富裕“内涵”的现实表征。

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乡村振兴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必经之路。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保障

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顶层设计是基础。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其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是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行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是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加强党对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工作的领导,一要强化五级*统筹协调抓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工作机制,五级*肩扛责任、手抓重点,确保党在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中总揽全局,将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监督等方面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上来,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二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各个环节,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目标任务,把党的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上,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战斗堡垒。三要抓党建,将在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反复证明行之有效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运用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实施中,激发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打赢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大仗硬仗,再创中华民族的伟大辉煌。

(二)构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衔接机制是基础

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三者之间一环扣一环,形成链条。构建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三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压茬推进,使命传递,接力推动共同富裕实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

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现象,提升了脱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了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发展机会,但并不等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乡村贫困问题。脱贫地区受资源、环境、交通和气候等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薄弱,再加上贫困文化熏陶下部分脱贫人口对政策性补助的依赖、脱贫质量不稳定及新冠肺炎疫情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返贫复贫的风险高,因此,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任务艰巨。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衔接机制,常态化、动态化地稳扎稳打,在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部署下,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有序推进脱贫地区开启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施策,志智发力,补齐“技术、设施、营销、人才”短板,挖掘和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配置好、衔接好共同富裕的要素、资源、组织和制度等,辅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基础力、吸引力和支撑力,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壁垒,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支撑

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面临众多的城乡要素市场壁垒,因此,加快城乡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打破城乡要素市场壁垒,加强产业融合的集约型村庄建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路径。

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我国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素和资源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建设不完善、不健全,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阻碍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无法释放市场潜力。建设全国城乡统一的大市场,发挥统一大市场的优势,畅通土地、资本、人才、生态、信息等城乡资源自由流动通道,降低制度性壁垒和交易成本,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精准化,融合城乡精神和文化,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壮大市场主体、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供给质量、增加居民收入、优化升级需求、扩大市场规模容量、降低生活成本、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支撑。

(四)破解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卡脖子”难题,是筑牢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关乎百姓饭碗生计的战略性基础产业;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国无粮不稳,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真正的“国之重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但我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还存在诸多弱项和短板。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在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进程中,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破解制约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卡脖子”难题,激发乡村生产要素的内生驱动力,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食安全。

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是关键,也是破解“三农”“卡脖子”难题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标志,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一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要大力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四要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产品价值链向高端迈进,突破种子的“卡脖子”技术,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使农民富裕增收,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广大农民提供更有保障、更加宽裕的美好生活。

(五)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品质是关键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大量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集中在城市,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差距悬殊,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影响了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品质。因此,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升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品质的重要路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一是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按照城乡一体的标准,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着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加快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二是适应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需要,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真正使城乡居民同等享有“七有”到“七优”的成果,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三是突出乡村特色,适应绿色发展需要,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健全人居环境建设的制度规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使乡村风貌既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又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要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既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而有效提升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品质。

来源: 中国流通经济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