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周总理二次奔赴灾区
在总理的身后站在地质学家、时任地质部长李四光。听到总理二度要赶赴灾区,时年77岁、体弱多病的李四光不顾阻拦随着总理来到了灾区的前线。
“要进行地震研究,不进行实地研究怎么能行呢?”
在马栏村,李四光见到了袁桂锁。“土专家”见到了“科学家”,两个分别象征着中国科学进步的两股力量的人相谈甚欢。袁桂锁把李四光领到了“马栏一号井”前,后者则对这口井出现的神奇现象啧啧称奇。
看着面前这个比自己小了五十岁的“农民专家”,李四光很高兴,
“我们这些专家虽然有资料和专业仪器,但是却缺少民间的丰富经验。咱们中国的地震研究要想起步,少不了要从民间那里吸取养料;你身上的任务也很重呀!”
“李四光同志,您放心,一定完成任务!”
袁桂锁啪地敬了个礼,一老一少一起笑了起来。
邢台大地震过后,中国开始了系统性的地震研究,在李四光等人的带领下,健全的地震科研体系逐渐成立。而无数像袁桂锁这样无私风险的热心群众,也为中国的地震监测和预防作出了巨大贡献。独特的“群防群控”的防灾体制,在后来的几次大地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1973年的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大地震中,科学家们正是据此发布了警报,政府有组织地转移了群众,极大地降低了人员的伤亡。这更成为人类历史上依据预测成功止损的唯一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