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州中部,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回龙山,地处大别山南麓,属天柱山脉,由大崎山主峰南下,蜿蜒起伏百余里,至此呈游龙回首之状,故名回龙。这里的集镇均依山定名。据传,回龙山镇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当时庙宇初具,规模不大,集镇人口仅有百余人。到明代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陈娘娘在此重建东岳庙,俗称大庙,规模宏大,整个建庙工程耗银百万,费时数年,于农历的三月二十八日竣工。这天正是东岳大帝圣诞之日。自此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要前来赶会。就是这个回龙山,出了两个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一个是林彪,另一个就是李四光。
李四光先生的女儿、中科院院士李林博士对本家族的迁徙曾这样回忆说:“我们最早姓库,由于家境贫寒,从蒙古地区讨饭流落至湖北黄冈,所以我们的出生地是黄冈。曾祖父即是蒙古族人, 家谱上是‘ 库里家族’ 。” ( 巴义尔撰《女院士: 李四光和李林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后,在资料的引用上多相互转载沿袭,如新华网内蒙古频道报道(记者阿斯钢、辛蒙行):“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四光先生的独生女李林介绍,李四光的家族实际上是‘库’姓蒙古族,由于家境贫寒,从蒙古草原流落迁徙至湖北黄冈地区。李林的曾祖父是地道的蒙古人,家谱上明确记录着‘库里家族’。”又说:“令无数中国人引以自豪的科学家李四光,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可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位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原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蒙古人的后裔。”另如陈天昌著《走进无人区,回龙山下的童年》:“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李四光”条目记载为“湖北黄冈人(祖父母蒙古族厍李氏,后为李姓,落籍湖北黄冈,母汉人)。原名仲揆,小字福生,改名四光。”新版《辞海》也是如此著录:“李四光,中国地质学家。蒙古族……”
从以上可以找出几个关键词来:祖父母、蒙古地区、蒙古族、厍、库、库里家族、光绪年间、乞讨、流落、黄冈等等。另外,也提到了家谱!但他们肯定没有看到过记载李四光家世的家谱,因为他们所描述的与家谱记载相差悬殊!
思绥草堂收藏的湖北黄冈《库李宗谱》修于民国二十五年( 1936),二十五卷首五卷,敦本堂木活字本,三十册。这部家谱收录了黄冈地区的库李氏家族,但其中参与修谱的又以回龙山一带的人员为多。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早在民国初期就参与了家谱的修订,大哥李士琦(谱名乐曾,别号伯韩)是本谱的“监修”,姐夫贺有年为本谱作序(首序),而李四光的亲祖父李居谦(李四光父亲李卓侯过继给李居仁)是四修(草堂所藏为五修)家谱的“编修人”,祖父李居仁为“理经费人”;有关李四光家族的一些文篇又各出自亲属所撰,故此谱对考据李四光先生的家世,珍贵性自不言而喻。
迁徙
“始祖义通,字道源,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湾瓦屑坝,于明洪武初奉父仲祥公、叔太祖万彝公,携弟义益公迁湖广黄州府。万彝公居广济县长乐村张店;义益公复迁麻邑(麻城)杨柳河;仲祥公复归江西寿终。故族以义通公为始祖,公生子以文,失传,立舅兄李茂容公三子为嗣,名以明,传库氏万万代宗支。”
这一段文字出自家谱卷首五世系“义通”条下。迁徙时间为明洪武初期,自江西至湖北,由“库”姓而“李”氏,其间并无蒙古族的记载。但家谱有其局限性, 上面的迁徙记载因年远而并不一定十分准确。
再说迁居回龙镇的过程。七世廷让,是六世大满(字百斗,太学生加县丞职)的第四子,谱中虽没记载迁徙的详细时间,经推算应在明末,“公由张店库家泊迁徙本邑回龙山安居落业, 子孙蕃衍, 世代绍籍”。
此谱的首次纂修时间是在清雍正八年(1730),距廷让的迁移时间相距不远,可信度是比较高的。可见李四光家族来黄冈回龙山的时间,不是清末的光绪年间,而是明朝末年。
先 祖
十三世曰茂, 生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 56 ), 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葬存祖湾青龙紫。道光二十年(1840)修谱时与曰茂公子相友善的“东湖县教谕李顶玉”作《曰茂公传》,说:“库公曰茂(这时仍为库姓),人之不事雕琢者也,言行无枝叶,里党多以为不近人情而远之。予与公郎君太坤、太山、太元三先生友,亲公久,知公亦深,以为最近人情者,惟公耳,其余皆不近人情者。盖发乎情者必以根乎正性者为真情。世之腴辞媚色、周旋世故,皆由机械变诈而生,非近情也……公昆弟有三,仲叔皆私积数千金,而公义不取一钱。”曰茂之孙芳梅(字春圃,号腊亭)在《曰公行状》中说:“及先祖将告计时,三大人环立求遗教,先祖曰:‘无他言,但愿汝曹学得吃亏耳。”’
黄冈库李后裔,至今既有姓库者,亦有姓李者,李四光家族从何时由“库”姓而改为“李”姓,谱中不见记载,但库曰茂四弟曰详的儿子太麟,已为李姓,谱卷首四《太麟公暨次子芳材公合传》中有“公姓李氏,讳太麟,嘉道间人也”之语。
笔者从家谱的字里行间来看,至少李四光的祖父这一辈,已为“李”氏了。李四光的姐夫贺有年在为岳父李卓侯所作的《李卓侯先生家传》中说“ 先生讳康爵,字卓侯,黄冈李氏,父名诸生” ,是为一证。
祖 父
李四光的祖父谱名居谦(1838-1882),名正范,字受益,号心培,邑庠生,谱中为十六世。李四光的大哥李士琦作《先祖考妣事略》,其中有记曰:“公自幼坎坷,十二岁时父即见背,母亦旋亡……先祖考正值龆龄,猝遭大故,加以家道中落,饔飧莫继,此在常人曷能支拄,然公竞一面耕作,一面读书……闻之先祖妣曰:‘尔祖父当日读书时,无论寒暑,均不稍懈,村人每有笑其迂腐者,而尔祖父置若罔闻,读之如故。迨至余归,生计益窘,余则不分昼夜,织布纺纱,以为之助。纺织既成,交尔祖父携至团陂出售,恒于鸡鸣起、日中归,如是者数年矣。未几尔父弟兄姊妹相继出生,任何操作仍难供给,尔祖父因兼习星卜之术,且往来于各私塾焉,此中苦况莫可言状。某年邻村拟聘尔祖父教读族人,竟有私往破坏者,谓尔祖父不识之无,其议遂寝。’言之不觉泪涔涔下也……”
李居谦白幼孤贫力学,奋发图强,及长,夫妻自耕自织,哺育幼儿,而竟有人仍落井下石,恶语中伤,生活之艰辛、世道之无良令人可叹。李林博士的回忆“由于家境贫寒,从蒙古地区讨饭流落至湖北黄冈”版本或出于此处,然“讨饭”之说,恐是大大有误了。因为过了数年,“公年三十补博士弟子员,就试有司,迭膺房荐,然卒以命蹇未登贤书。一时殷实老家则争相延聘,以教其子弟,先考旋亦获举秀才,父子课读,勉可自给”。至李四光的父亲中了秀才, 家道已渐有起色了。
《先祖考妣事略》
李士琦继续写道:“近适族务无人主持, 公推先祖考为户首。遇事持正不稍宽假,族有辈分长于公者, 为人行事多不就范,公常正言厉色以斥之,某亦受之无怨,以是族人多畏公而不敢为非矣。其教余先考,则尤为严厉,先考教余弟兄亦然,余辈昆弟得以勉知礼法,惮于作恶,且得继守旧业者,皆先祖考力也。”
李四光兄弟得有大成,祖父之功不可灭!故李士琦后来在《先考事略》中讲到祖父时说:“先曾祖父苦读半生,仅及三十而殁,时先祖父只十二龄,家景极窘,食用罔给,先祖父卒立志缵承先绪,族中人常有从旁讪笑者,先祖父曾不稍贬其志。吾家得以世守其业,俾乡人称为读书老家,得力于先祖。”
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后过继给李居谦的三弟李居仁为子。李居仁,字心斋,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谱中无详传,从略。
祖 母
李四光的祖母雷氏,李士琦在《先祖考妣事略》中写道:“归公以后,处境极苦,甚至拾麦佣丁以维生活,而对公始终尊敬,四十年如一日,内助之贤,罕有其匹。”她生了子女九个,但只有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及大姑母活了下来,余下七个幼年即夭,这或许与生活窘迫不无关系。等到李卓侯长大成人,薄置田产,雇工代耕之时,她已70多岁了,可说没享受过生活的乐趣。但她对家里的帮佣颇为厚待,“频以肉类藏于饭盂内,令食之。余或瞥见,即告曰,尔辈昆季皆习于诗书,无一能操作者,田事需人,不厚遇之谁愿尽力耶?”
父 亲
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1862-1922),谱名仁英,名康爵,卓侯为其字。因兄弟姐妹九人仅存其与姊,故父亲李居谦对他极为姑息,年10岁才开始读书。但天生颖悟,异于常儿,奋读至19岁就为童子师,20岁设馆于亲戚家中,课读之外,兢兢自修。三年足不出庭,把亲戚家所藏的大板《十三经》及府、县志读了个通遍,每有心得,悉加批注。23岁考中秀才,捷报来时,恰好长子李士琦生,双喜临门,“一家欢喜逾恒”。因为其父李居谦亦为秀才,故“一门遂有两秀才,里党交口称颂,声门大振”。“南皮张文襄公督湖广时设经古书院于黄州,聘罗田周伯晋编修为山长,以义理经济词章考授课士。先生辄列第一,课艺多选人《黄州课士录》,名益噪。”(见贺有年《李卓侯先生家传》)
因为李卓侯名声远播,远近来求学者更多,长子李士琦在《先考事略》中说:“先考不好习举子业,而尤恶八股文,终日研究诗古文辞,教授生徒亦以此为主课,一时从游者众。每听先考讲读,无不欢欣鼓舞,如坐春风,盖先考讲授书史极善传神,每有言语不能说清旨趣者,辄以手足形容之,深得今之教育家所谓启发式也……生徒中获举秀才者颇不乏人,黄州朱子云孝廉,亦先考当年所课徒也。”
他的学生中,后来有一个极为有名,就是中共元帅林彪。《林彪年谱》记载:“1911年(5岁),本年就读本县李卓侯私塾,林明卿为他取学名‘林彪’。李卓侯是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之父。同堂读书的还有堂兄林育南、林育英(张浩)。”
少华、游胡所著《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曾说:“李卓侯执教一生,有三大快事引为自豪。其一,他参加过同盟会,与孙文、黄兴等人多次聚首;其二,培养了李四光;其三,启蒙了林氏三兄弟。”后两件确有其事,但第一件“快事”--参加过同盟会,却是臆测。李士琦在《先考事略》中曾说到此事:“光宣之际,清政窳败,先考常为愤世嫉俗之语,以此开罪于人者不鲜。适邑中后进有暗设同盟会分会于黄州者,先考时在县立师范学校讲授国文,喜与若辈谈论改革大计。邑宰吕某原以纳粟得官,绝不知世务,听信奸人陷害,竟诬先考为党人,大肆捕获,卒以迅避得免。其实先考生平立论不过好持正义,究党务非所乐为。”李士琦写这篇传记之时,已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同盟会”早就成为“荣誉称号”,如果确实参加过,李士琦是不可能也不应该会予以否认的。
李卓侯生性耿直,从李士琦记载的一事中可见一斑:“先考秉性刚正,人有过失,辄面加斥责,尤恶仗财横行乡里者。民国辛酉(十年,1921)冬,里有恶少藉其团绅头衔,欺侮乡人,先考闻而诃责。某不快,因多方托与有权势者订结姻戚,随即串出其家人暨一般无耻劣绅假名调协,齐向先考说和,而究其实为压迫。先考益愤,爰大声对众宣言,曰:‘不辨事之是非、人之善恶,而一味劝人让步,此即谓之党恶,某固有势压人,然终不能禁我穷秀才不说话也。’随之来者遂皆不欢而去。其生平言行多类此。”
民国十年李卓侯创办黄冈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即为黄州府中学堂旧址。民国十六年(1927)春,省厅通令废止县立中学,黄冈县立初中遂为省立六中接收。校址迁至一字门外陶家巷(即今天的校址)。二十四年( 1 9 3 5 )改为湖北省立黄冈初级中学。此为人所共知, 不再赘述。
大 妈
这里所说的“大妈”,即李卓侯的元配夫人、李士琦生身母亲,姓黄,黄冈何家楼儒士黄本芝的独生女儿,生于同治二年(1863)。黄本芝,乡人称为“二夫子”,毕生课读,渐至富厚。黄氏虽生于殷实之家,但绝无富家骄习,父母常遣仆人送一些食物过来,都是悉数交给婆婆,许些不敢自私,所以当何家楼人前来时,婆婆雷氏即欢言曰:“我家又有食物矣。”20岁嫁给李卓侯,22岁生下李士琦,但因为体弱多病,自*至生子都在病中,在儿子李士琦七个月大时即逝。临终之时,抱着李士琦对自己的母亲喃喃说“女死……儿鞋……”,意思是说“我死后,儿子将无鞋可穿”,说完泪如雨下,一家人哭成一团。这件事情出自李士琦所撰的《先妣事略》,是其长大后外婆对他所说。写到这儿,李士琦长叹说:“忆此情景,真有令人泣涕无从者。呜呼, 天下最伤心人, 孰有如吾母者哉!”
母 亲
李四光母亲姓龚,生于同治六年(1867)。其父也是业儒的庠生,教授乡里,远近闻名。归李卓侯后,“火盐井臼、纺织缝纫,任之一身,无时或息”。性子温顺,“吾父性急燥,稍一不遂,声色俱厉,母则下气怡声,未尝稍忤其意。于儿辈亦无疾言遽色。乐施与,戚友之贫窭者,辄量力资助。尝曰:惠不在大,救人之急可也。而自奉极薄,虽敝衣疏饭不厌”(三子官隽撰《先慈龚太夫人行状》)。民国十一年(1922)李卓侯逝后,至民国十八年(1929)因村乡不靖,旅居武昌女婿贺有年处。贺有年回忆说:“(民国)十九年余服务铨叙部,奉母人都。旋仲揆兄(即李四光)迎之赴沪。岁杪余随张义痴先生(编有《湖北革命知之录》)改官杭州,吾妻复奉母至杭,先后相聚五六月。儿女跳踉不解事,母循抚之,惟恐伤其意,自言育子女数人,从未一挞责。”
贺有年继续说道:“(民国)二十年(1931)旧历正月十九日,余省仲揆兄于沪,明日夜车返杭。母既寝矣,闻余至,起,询女孙病,余答以已愈,并详言其嬉戏状,母大喜慰。余恐其市面上凉,促寝,母入室解衣上床,频摇其首,大女呼有异,急趋视,已气绝,距言笑时约四五分钟。连招两医,卒无救。”
李四光三哥官隽(谱名乐鲁,别号和叔)回忆道:“余兄弟匍匐奔丧,护榇回籍,邻里皆哭失声,盖其所感者深也。余小子生前未奉养于万一,殁后又未亲视含殓,至今思之,泪犹涔涔下。”
李四光
李卓侯共生四子二女, 李四光居二。但因为李卓侯兼承李居仁嗣, 李四光兄弟乐曾、乐鲁、乐暹, 妹妹希白、希贤都仍承祖父李居谦支下, 只李四光的世系列在李居仁支内。《宗谱》中虽未收李四光所撰片言只宇, 但其世系记载却是较详。谱“ 元明公支下曰派至仁派世系 回龙山” 载:“ 乐会, 名四光, 号仲揆, 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及英国柏明罕大学毕业,由英国柏明罕大学例授理学博士, 国立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 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生于光绪十五年( 1 8 8 9 ) 己丑十月初三日申时。配许氏, 江苏吴( 无) 锡县人, 生庚待详。女一, 待字。”
李四光世系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他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他还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也就是修谱这一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 至此, 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正因为李四光为他的事业而奔波,居无定所,以当时的通讯条件,估计李四光对家乡修谱之事也不甚了解,故既无文篇入谱,连妻子许氏的生庚也需“待详”了。
这里所记载的“女一”,即李四光的独生女儿李林博士,原名熙芝,在“文革”前即是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文革”后是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她丈夫邹承鲁先生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
“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邹承鲁是院士,一家三人同为院士在中国科技界仅此一家。” 这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说的话。
【名人家谱】李四光、许淑彬伉俪家谱
《库李宗谱》二十五卷首五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敦本堂木活字本,三十册,谱籍湖北黄冈。《锡山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十六年(1927)孝源堂、敦彝堂铅印本,四十册,谱籍江苏无锡。《库李宗谱》和《锡山许氏宗谱》我已在《〈库李宗谱〉考李四光家世》和《秦邦宪(博古)曾有一位未婚妻许宝书》两文中有过介绍,所以才有“再说”的说法。
《库李宗谱》是我早年所藏,而《锡山许氏宗谱》是在2006年上半年用三部江苏江阴地区的家谱换得。虽疑李四光的夫人或者就出自这个家族,但一直没有勇气查找一下。主要因为,我国传世的旧家谱中,女性名字例不上谱(个例除外),往往只有“女一,适某”或“女三,长适某,次适某。三未字”等如此这般的记载;到了民国时期稍好一些,家族中有权势或有钱势的大户人家的女儿,如果嫁给有功名、有地位的人为妻,或许会在父亲的世系中有像样一点的载录,如秦邦宪的未婚妻许宝书,就是在他的父亲许夔凤的世系里这样记载:“三宝书,字附贡生、浙江温州地方审判厅推事兼刑庭长、候补县知事、鄞县长兴等统捐局局长秦肇煌长子、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毕业生、上海大学肆业生邦宪。”想这《锡山许氏宗谱》煌煌四十巨册,又是用小号铅字印刷,要想找到许淑彬的世系,真是谈何容易,何况并不一定就出于这个家族。想一想也让人头昏脑胀。
这一次总算发一个宏愿,一定要找一遍再说。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定。找时尽量做到耐耐心心,仔仔细细,如果一遍找不到,就放弃,决不再找第二遍。因为没有其他的线索和资料,只好从晚清至民国初的这个时间段一页一页地看,每天只能看上一册二册的,看多了就容易犯困,也容易错过,所以进展特慢。好在第四天就意外发现了里面有关“秦邦宪”的记载,犹如喝了一口千年老参汤,劲儿吊了上来。到第七天,果然看到了“李四光“的名字。
许士熊世系中的“李四光”
目的达到,心花怒放。且看李四光先生的泰山大人许士熊的世系是如何记载的:“字梦占,一字吕肖,邑庠生,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江阴南菁书院肄业,南洋公学师范班毕业,广东省官费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管理留英、德、法三国学生事务,考察宪政大臣编译,交通银行稽核处坐办兼调查银行事宜,湖北候选道,驻日本公使馆额外参赞、三等参赞、二等参赞,教育部秘书,审计处审计员,政事堂参议,国务院参议,水利局副总裁,审计院副院长,外交委员会委员,特授二等大绶嘉禾章、二等宝光嘉禾章,生同治八年(1869)己巳二月三十日,卒民国九年(1920)庚申六月初十日,年五十二。配袁氏,生同治五年(1866)丙寅十二月十七日,卒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十一月二十九日,年五十八。侧室范氏,生光绪二十五年(1899)己亥六月初三日。子三,坤,袁出;保和、保均,侧出。女一,磷,袁出,适湖北黄岗(冈)李四光。”据其他资料,许士熊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美国译本译成法国赛那布所著《欧洲列国变法史》,上海广学会出版,是书专记近代英、法、意、俄、德、葡、荷等欧洲国家的政体革新及政治得失;光绪三十三年(1907)译英国人高尔敦著《英国通典》,由文明书局出版。
杨静远写过一篇《漫忆李四光一家:科学界独一无二的院士之家》,说“父亲、女儿、女婿,一门出了三位院士,这是我国科学界独一无二的院士之家。这个家庭,为祖国的尖端科技做出了巨大贡献……李伯母许淑彬是无锡人,学音乐,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大家闺秀。”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许淑彬的闺名叫做许磷。
收藏名人家谱很不容易,如藏家谱原件数量天下第一的上海图书馆,也仅找出了六十余种收录在《解冰家谱文化·名人家谱》中,排除没有被发现的,大概也已不会再增加很多。如果要想把名人夫妻双方家族的家谱凑在一起,几乎就是不现实的空想。就像这李四光、许淑彬夫妻各自家族的家谱《库李宗谱》和《锡山许氏宗谱》,谱籍一在湖北省的黄冈,一在江苏省的无锡,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私藏还是公藏,找遍全世界,我敢说: 拥有其中的一部有可能,但绝无可能会再有第二份合在一起的家谱了。(《名人家谱摭谈》,励双杰)
百度搜索“大谱师”,或微信搜一搜“大谱师”关注微信公众号!
自己动手制作家谱,推荐使用“大谱师”,更多家谱资讯文献请关注“大谱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