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主体以木为材
又排布得如此密集
必定是“一家起火、全村遭殃”
因此在传统“人”字形屋顶的基础上
古徽州人创造性地发明了阶梯状的山墙
山墙高出房顶、层层叠落
用以防止火灾蔓延
因其铺以黛瓦、如高昂的马头
故称为“马头墙”
▼根据阶梯数量不同,马头墙又分一叠式、二叠式等等,较大的民居中可出现五叠式,被称为“五岳朝天”,图片来源@VCG
加之为了吸湿防潮
徽派建筑往往使用白垩(è)涂制高墙
在雨水的侵蚀下
白墙逐渐变得水印斑驳
像极了一幅山村水墨画
于是“粉墙黛瓦马头墙”
便成了徽派建筑最经典的符号
▼白垩又称白土粉,主要由碳酸钙组成,也是粉笔的主要组分,摄影师@方托马斯(请横屏观看)
住房问题解决了
人们还面临着严峻的吃饭问题
据统计
南宋时期古徽州人均耕地15亩
到明万历年间仅有2.2亩
清康熙年间甚至缩减至1.5亩
本地存粮入不敷出
人们不得不从外地买粮糊口
▼引自康熙时《休宁县志》
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殍,五日不至有昼夺
无奈之下
人们将目光望向了广袤的山林
不料却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令耕地最为紧俏的明清时期
反倒成了古徽州最为辉煌的年代
▼黟县木坑竹海,摄影师@邱会宁
高山的松木、低山的茶
山间的油桐、油茶、漆树、竹林、桑桠
甚至山中的矿产、石料
纷纷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尤其在海拔400-800米的低山丘陵
广布适宜茶树生长的红黄壤
加之气候常年温暖湿润
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屯溪绿茶
一众名茶声名鹊起、广销各地
▼制茶,摄影师@邱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