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查是医生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 X 线、超声、CT 、核磁共振等等。
不少患者会有疑问:这么多检查方式,生病了得我该做哪种呢?
正因为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所以小脉今天打算做一期四种影像学检查大起底!希望对你能有帮助哦。
一、X线检查
X线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检查时宛若给身体具象地拍了一张平面照片。如果遇到被遮挡的部位,底片上不会曝光,但洗片后会呈现出白色。
适用:
这是观察骨骼是否异常的相对比较简单的检查方式,价格也相对便宜。
如果怀疑四肢、脊柱等部位出现急性外伤,伤到了骨骼,有突发急性疼痛或是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一般医生会建议您优先选择X光。
缺点:
X光检查只能提供平面影像,成像易受衣物、首饰影响。
二、CT检查
CT检查说白了也是用X光给身体拍片,但要CT要拍很多张,比X光更细致。
它是一层一层地穿过人体检查的,且经过计算处理后,不仅干扰较少,也可以从多个平面观察组织结构,反映骨骼的立体形态。CT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X光的加强版,如果粗看X光片看不清楚,可能得选择CT进一步细看。
适用:
一般重要部位需CT检查,如:头颅、胸腹、脊柱、骨盆等。
缺点:
辐射大于X光,但目前有低剂量螺旋CT,其放射剂量是普通 CT的1/5,优势较为明显。
三、核磁共振(MRI)
核磁共振利用强大的磁场,MRI用一个强大的磁场,让身体里的氢原子先排好队再解散,接收这期间的电磁波信号,再给身体内部“画像”让身体中的水分振动起来,再平静下来,感受里面的振动,成像后可以观察到正常组织与患病部位之间的差异。
适用:
核磁共振可以随意做任何角度的切层,且无辐射。对颅脑、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变的显示,都比CT要好;
核磁共振对病变组织的敏感度优于CT,尤其是关节、肌肉、中枢神经系统等软组织的检查结构更清晰。
核磁共振对脊柱、关节、肿瘤、感染性疾病、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鉴别,有独特的优势。
缺点:
对肺部、骨骼结构的细节表现、骨折等来说,核磁共振不如CT。所以有时候骨科医生会要求两者都要检查;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带有心脏起搏器者不宜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前要先告知医生。
四、B超
利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反射波,反射的回声即为B超画像。B超以强度低、频率高、对人体无损伤、无痛苦、显示方法多样而著称。
适用:
B超对人体软组织的探测和心血管脏器的血流动力学的观察有其独到之处,如:浅表肿块、血管、穿刺定位等。
缺点:
B超的穿透力较弱,对含气性器官,如肺、肠等难以探测,病变较小或声阻抗差不大时,也很难在声像图上显示。
五、影像学检查的三大误区
1)CT检查致癌?
CT 扫描常为患有威胁生命的疾病患者的常规检查,若将疾病相关死亡率也考虑其中,射线致癌风险和射线致癌引起的寿命缩短将会更少,因为这些患者可能无法生存到出现肿瘤的那一天。
一项对年轻人进行 CT 检查风险评估的研究发现,患者在接受检查后 5 年内死于潜在疾病的风险比理论上死于 CT 检查引起的癌症的风险高了 1-2 个数量级。
2011 年的美国医师协会的声明中指出,医疗影像学检查时每次所采用的放射剂量低于 50mSv(为上述假设 CT 扫描剂量的 15 倍)或短期内 100mSv 的多重剂量所带来的致癌风险,因剂量过低而无法检测,或这种风险根本不存在。
2)孕期做 CT 或 X 光检查会导致胎儿畸形吗?
X 射线检查在某些状况下可以给医生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即使在*状态下,医生也可能会建议你进行 X 射线相关检查。
大多数四肢及头、胸部 X 光检查时,生育器官不会直接接触到辐射,只要防护得当,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如果你已经*或打算*,且准备进行 X 线相关检查,请务必告知放射科检查技师,寻求他们的建议。
对于已经*的准妈妈们,如果需要进行 X 线相关检查,记得请检查技师给你合适的铅衣遮挡重要器官。另外,如果你近期进行过类似的检查,可与放射科医师交流,是否可以避免重复检查。
3)X线、CT会影响男性精子质量,进而影响备孕吗?
电离辐射可以诱导 DNA 损伤,造成人体内的生精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形,并引起生精细胞的凋亡,损伤的程度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生精细胞对电离辐射是非常敏感的。人体在接受了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之后,精液质量通常会在受照后 4~6 个月达到最低点,并需要 10~18 个月才能完全恢复。所以,大剂量的电离辐射对生育是有一定影响的。短时间内接受大剂量的照射或者长期低剂量的辐射,可能导致男性不育。
一般认为对胎儿产生智力影响的阈值是 0.2~0.4 Gy。我们平时在医院接收的医学检查 X 线、胸透和 CT 都在 0.05 Gy 以下属于低剂量辐射,是可逆的损伤,理论上在停止辐射一段时间后便可完全恢复,对身体并无太大影响。
一次 X 线或者 CT 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健康的问题
咨询医生才靠谱
更多健康科普,可以点击“了解更多”进入今日头条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