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学生追星,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追星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8 17:30:33

前些天看韩国电视剧《请回答1997》,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因为那个时代我们也经历过。其中女主角在高中时期,疯狂追星。她心中的明星偶像,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通宵等待偶像的出现,作为偶像的粉丝团头领,和对方粉丝对抗、打架。可后来,她最亲密的闺蜜,竟然喜欢上了另外的明星,让他们友谊破碎。但她的闺蜜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就喜欢上了另外的明星。”

随着岁月的流逝,青春躁动的时光一去不返。回头再看曾经为之疯狂的明星,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激动。或许,这就是成长吧。但回忆的时候,当年追星的时光,在青春年少的岁月里,依然光辉灿烂。

……

突然,我理解了,理解了现在那些疯狂追星的学生、青少年……

如何正确看待学生追星,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追星(1)

可能在我们那一代,因为物质条件和信息条件限制,我们还没有那么强烈的社会需求,小时候能够一顿好吃的、一本喜欢的书籍就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一群小伙伴守在村里少有的几台黑白电视机前,看着《射雕英雄传》,废寝忘食的激动心情。后来喜欢看露天电影、录像带中播放的香港电影,那时候内心也是极其渴望武侠或者江湖世界。在大学期间,很流行港台明星、球星、还珠格格等,很多学生也会疯狂追星。

前两天看了一篇论文,其中谈到了“追星”的心理起因,大致意思认为追星与以下几方面心理需求有关:

第一、追星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归属感。

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波动大,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对世界逐渐有了自己的认知,但同时成长带来了内心的孤独、迷茫……而在追星粉丝团中,可以建立起轻松的社会关系,因为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话题,让粉丝们积聚在一起,从心理上获得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关爱和情感。让青少年时期比较迷茫、躁动的学生们有了归属感。

如果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言,这是最基本的社会需求。因为孩子慢慢地了解社会,需要团队,但枯燥的学习和现实生活,和他们梦想中的世界距离太远,所以他们就有了更多的期望,情感需要,而追星满足了这些需要。

如何正确看待学生追星,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追星(2)

第二、追星和青少年的从众心理有关。

当周围人都在谈论明星、时髦、流行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同样的话题、爱好,就会自发地感到孤独和排斥。所以会自动或被动地参与群体追星行动。

第三、占有性的追星和“自我投射”有关

有些粉丝对偶像有着一种“占有心理”,认为偶像是自己的男朋友等。其实这是在追星的过程中,将自己投射到偶像身上,想象着自己能成为和偶像一样或者般配的理想形象。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过犹不及,容易失去自我,做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自身情况的过激行为。

如何正确看待学生追星,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追星(3)

第四、通过追星可以缓解压力,建立生活动力

很多青少年也不懂得如何缓解压力,面对成长中的各种矛盾,内心会产生压力、焦虑,而追星给他们带来一些轻松的话题、画面、交流,让他们更加轻松。但是,偶尔的轻松是有利的,若是大把的青春时光都消耗在追星的轻松愉快之中,其实是一种虚度。

第五、青少年追星过程中,女生的追星更疯狂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论断,也是从数据上而言。比如现在的很多所谓“小鲜肉”,粉丝中,女生占大部分,比较疯狂的粉丝中,女生也占大部分。

为什么?女生在择偶的时候是谨慎而挑剔的,但在追星的过程中,又是开放而善变的。具体是因为什么呢?这一点我也想不明白。可能女生更感性,可能成人后相对而言对婚姻等更为保守,所以在追星方面更为开放。具体有待更充分调研。

如何正确看待学生追星,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追星(4)

不论怎样,追星是一种很正常、合理的现象。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需求或心理,如果喜欢的明星是一个正能量的人,对青少年也会有很积极的激励作用。但是,追星还是要有限度,不能在其中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要客观、理性地对待学生追星现象,清楚“追星并非全无益处”,但也不能太“疯狂”、太“极端”。作为家长和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合理追星,在认可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理性的对待,让学生学会克制和理智成长。

(参考文献:周楠,臧宁《理解和认同:追星教育的“敲门砖”》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