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如何发展,是摆在当今中国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现在的中国有超过2800个县级城市,包括县城、市辖区、县级市和自治县等。这个群体的数量一直都处在变化之中,撤县设区、县城合并的风潮一度搞得轰轰烈烈。
回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
支持小城镇——重点发展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中国GDP迈向世界第二的进程中,中国城市化率也从10.64%一路攀升到64.72%。但与此同时,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出现了:一方面,大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经趋于饱和(例如京沪,已经分别为87.5%和89.3%);另一方面,广大三四线城市、广大县城却依然远远落在后面。
这种巨大的离散度,叠加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大城市产业转移需求,给小城市带来了发展契机。
由于具有土地、劳动力、政策等多重成本优势,小城市将成为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
但面对2800多个小城市,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如何理清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让那些接地气、水土相服的产业真正生根发芽,给小城市带来可持续的生命力?
这个问题,在过去的数年里,很多地方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近期,机缘巧合之下,笔者实地走访了一个小县城,隐约看到了这条路上的那一束光。
1
“世界梨都”的机遇和挑战
从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一路往北,驱车近4个小时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小城,名为砀山。
这里是安徽省的最北端,也是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芒砀山脚下,黄河故道边。
▲砀山县自然地理地图
砀山县是历史名城。2200余年建城史,秦设三十六郡,砀郡是其中之一。刘邦和谋士张良一起,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下邑之谋”。经此一役,刘邦扭转了楚汉之争的劣势。
除此之外,砀山还是五代梁王朱温的故里,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的祖籍。
如今的砀山,拂去历史的尘埃,有了新的荣光:世界梨都。
独特的砂土和气候,孕育了高含糖度的水果。吉尼斯纪录认定的世界最大连片果园里,酥梨占据了半壁江山,年产量能达到15亿斤。
不止酥梨,砀山年产各类水果30亿斤,是全国水果生产十强县;一年的水果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是全国水果加工第一大县。
这些年,砀山县还探索出“生态旅游 休闲运动”的发展模式。依托梨花节和采梨节,砀山引来了国际马拉松、国际龙舟邀请赛等国际赛事。
但这些光芒之下,砀山依旧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过去的2021年,砀山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35908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6288元,比起五年前,这个数字可谓翻天覆地。
但视野放大一点来看,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931元,砀山离这个数字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此中根源可以追溯到砀山的经济结构。《砀山县2021年1—12月份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整个2021年,砀山县生产总值25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5.5亿元。三大产业的结构占比分别是:
17.6:29.2:53.2。
换句话说,第二产业(工业)的底子是比较薄弱的。
而且,在占比本就不多的工业里边,也基本上是农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纺织服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