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活到绝望怎么办,40岁翻身唯一出路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8 23:01:49

一个人活到绝望怎么办,40岁翻身唯一出路(1)

这个世界上,无数事情会让人走进“无望”甚至是“绝望”之中,疾病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种病被称为“多发性硬化症”,一旦罹患,就会影响全身。有些患者会视力日渐模糊,有一天突然失明;有的患者肢体麻木,终日被针扎似的刺痛感折磨,最终肢体瘫痪...

在十余年前,这一病症尚未有彻底治愈的方式,只要被医生宣告确诊这一病症,患者就如同坠入无边泥潭中,看着自己被一点一点吞噬,却毫无办法。

伴随生理痛苦之后的是漫长的“抑郁”、“焦虑”这样的心理痛苦,这也成为了压垮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些患者选择结束生命来摆脱身心苦痛。

如何帮助这些患者?医学攻坚虽然能够治本,但是却难获突破。而如何从心理上帮助患者,即便无法摆脱病痛,却能有尊严、有希望地活下去?这成为当时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卡洛琳·施瓦茨博士的研究方向,她做了一个实验,选择一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并将其分为A、B、C三组:

其中A组进行“疾病应对的团体辅导”,组织专家对于患者进行相关团体辅导,教授应对技术,帮助患者可以更好的应对。

而B组则和C组成员结为对子。B组成员不需要做什么,只是需要每个月给C组中5-15名病友打电话,每次十五分钟,倾听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应对病情。

这一次实验足足持续了两年,施瓦茨博士的目标是证明“获得专业团体支持”的“A组”,有效于只获得病友支持的“C组”。

但实验结果却让施瓦茨博士喜忧参半——两年后,施瓦茨博士通过各项心理指标验证,发现一个令她高兴地结论,从各项心理指标的角度来看,A组确实要高于C组。

不过令她忧心忡忡的是,A组尽管数据确实好,但是好的实在是不明显,两年专业支持,仅仅比只获得病友支持的C组好一丢丢。这意味着,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研究,可能是无效的。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有一个想法出现在她脑海里:既然A组和C组差异不大,那索性也测试一下B组吧。

结果测量报告出来后,一个令她为之兴奋的结果浮出水面,B组的各项指标不仅整体高于A、C两组,甚至在“自主性”、“掌控感”、“未来期望感”等积极维度的得分超过A、C两组之和的5倍之多。

将调查结果整理后,施瓦茨博士更改论文题目,几个月后,一篇主题为“助人即助己”的论文发表在《社会科学与医学》杂志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我想你也看到了本文的主题:如果说,做一件事可以帮助绝望的人获得希望,走出那片无尽的沼泽,那这件事就是,去帮助别人。

或许,你也会感觉疑惑,故事里B组患者不是“施与者”吗?他们只是付出,而A组与C组才是“获得者”,为何最后得分中,B组却强于其他两组这么多?

事后,施瓦茨博士也访谈过B组的患者,希望获得答案。她发现,当B组患者帮助别人时,他们可以很好的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转移到被帮助者身上,让病魔对自己的影响降低。

同时也因为帮助了别人,他们获得了自身价值感

甚至有些患者说,“当你帮助别人时,是不会抑郁的”;“当与病友交流时,内心是平静的”、“即便是自己的病了,自己也是有价值的”、“即便病好不了,也是对未来有信心的,无论发生什么,都可以处理好”。

最令施瓦茨博士震惊的是,两年时间,B组患者对于疾病有了一个神奇的看法:“不再是‘我得了病’”,而变为“因为‘我得了病’,就可以帮助更多有同样疾病的人”。

而这,正是“助人”的奇妙效果。如果你正在陷入困境之中,而又一时找不到突围之道时,不妨尝试去帮助别人,因为后续研究发现,助人有以下五种好处:

1、帮助别人可以提升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扩展人脉

2、帮助别人会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积极

3、帮助别人可以锻炼自己的技能,更加自信面对生活

4、帮助别人会让生命更加有意义感

5、帮助别人会将注意力移到别人身上,不再整天想自己的问题

但是,助人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丝毫不易。在我之前的干预经验中,也会将助人作为干预方法,不过却遇到很多问题。

有些来访者因为社交问题,很难开口去帮助别人;有的来访者帮了别人,却发现承诺太难,根本无法兑现。

还有一次,一名来访者将助人理解为“施与金钱”,一个月之内看到自己缺钱的朋友都帮了一个遍,再来咨询室时,感觉好像除了欠条变多了,却没有什么额外感觉...

所以,在此我推荐四个助人Tips,如果你希望顺利开始自己的“助人习惯”,可以作为参考:

1、从近处开始,亲人朋友开始

从亲人、朋友开始,不仅能够降低社交难度,而且能够让自己的圈子更加稳固。另一个好处是从阿德勒心理学看来,人的幸福是在“共同体之内做出贡献”,你帮助了亲人、朋友、同事、这恰恰是在你的“共同体中”有效提升自我幸福感的方法。

2、从感情开始,而不是物质

很多人喜欢施与金钱与物质,但是却得不到任何快乐。

有句话叫“用钱解决的事,都不是大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用金钱解决问题,恰恰是我们回避问题的表现——就如同部分父母,由于忙于事业,孩子只要有要求,就想用“钱”来摆平:买车、买包、买衣服...但是孩子可能要的仅仅是理解和拥抱,金钱反倒带来的是压力和“被忽视”。

感情的交流是任何物质也不能代替的。

3、助人可以从小事做起,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常常许诺自己很难达成的事情,那么这一助人之心未必纯粹,很有可能来源于个人的需求,例如“展现自己的能力”、“想要为对方承担更多的愿望”,一些情况下,这不仅为自己增加了压力,未必能够达成助人的目标,甚至也会让自己有负担感。

如同故事中说的一样,B组只给C组打15分钟电话,如果要求他们打一个小时,那么助人就会成为病痛之外的“二次折磨”。

4、找能够利人又利己的事情

助人并不一定是单方面付出,如果能够做到利人又利己,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助人,是一个幸福快乐的过程,它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是值得我们全身心投入其中,而非作为一个任务而去做。

助人就是助己,当我们进行助人时,会感觉到人生充满积极能量的积淀。

面对身边人,或许只是一个微笑、一次倾听,就能够帮到对方,助人并不难,而再小的助益,都让我们收获足够滋养自身的价值感,这或许就是助人的魅力吧。

作者:贾宁

图源:pexels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