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尾骨指的是哪个部位,小儿肾经推拿推哪个部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9 04:34:59

上肢手部穴位

一、脾穴

操作部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跟。补脾:从指尖推向指跟。清脾:从指跟到指尖。清补脾,从指尖到指跟,从指跟到指尖,来回推。

主治:

补脾:健脾益气壮气血。

不思饮食,面黄肌瘦,四肢不温,大便溏稀,睡喜俯卧,露睛,唇淡,眼睑浮肿。

清脾:利湿泄热除燥。

便干,湿热泻痢,食积腹胀,热痰咳。主治脾火,脾燥。

脾的特点: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四肢肌肉,主升,脾与胃相表里,脾喜燥而恶湿,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虚肝旺,因为木克土,肝主风主惊主动,脾虚就会慢惊,脾虚湿盛了,眼睑就会肿。脾虚就不能正常供摄血液,小儿就会出现出血点。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驻痰之气,所以清脾可以治疗痰热咳嗽。

注意:补脾:必须配补肾。

小儿推拿尾骨指的是哪个部位,小儿肾经推拿推哪个部位(1)

二、胃穴

操作部位: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赤白肉际处。

胃气只能降,只清不补。

清胃主治:呕吐,食积,腹胀,口气臭秽,消谷善饥(吃完又吃,消化太快)。

三、板门穴

操作部位:拇指根下平肉处,内有筋头。

主治:呕逆,霍乱呕泄(上吐下泻,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急性肠胃炎)

跟清胃同时用。

四、肝穴

操作部位:食指掌面,从指跟到指尖是清肝也叫平肝,从指尖到指跟是补肝,但是肝常有余,肝是不能补的。

主治:一切外感,发热,急慢惊风,泄泻。

肝藏血,主疏血调理。

注意:平肝必须先健脾。

五、心穴

操作部位:中指掌面,指尖到指跟。

临床极少用,如果清心火则用天河水代替。

舌为心之苗,不管是实火还是虚火,都会出现口舌生疮。

主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贫血,小便短赤,泄泻等一切热证。清心火,利小便,所以可以治疗泄泻。

小儿推拿尾骨指的是哪个部位,小儿肾经推拿推哪个部位(2)

六、肺穴

操作部位:无名指掌面,从指尖推向指跟为补肺,但是补肺一般不用,如果要补肺的话,用补脾代替,培土生金。从指跟到指尖为清肺。

主治:

清肺:宣肺泄热,解表。

一切外感症,咳嗽痰多,便秘,小便不利。

补肺:益气。

固表的作用,易外感,出汗过多,远年咳嗽,气弱,用补脾代替补肺,虚则补其母。

七、肾穴

操作部位:小指掌面,从指尖到指跟为补肾,清肾没有这个说法。

主治:补肾益脑,益气养神,纳气定喘,温下元,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肾亏骨软。

八、小天心穴

操作部位:掌跟,大小鱼际凹陷中。

操作手法:揉、捣、掐。

适用证:惊风,癫痫,烦躁夜啼,小便赤热,湿热咳喘,睡卧不宁,目赤肿痛等一切眼疾。

揉能主治:安神定惊,睡卧不宁之慢惊。

捣能主治:眼球上翻向下捣,下翻往上捣,左翻往右捣,右翻往左捣。

掐能主治:通窍散结,急惊厥。

九、分阴阳

操作部位:掌跟,小天心穴位两侧,靠近拇指一侧为阳池,靠近小指一侧为阴池。用两手拇指同时往外推,为分阴阳。一般单独分阴或者分阳,有平衡阴阳,调和五脏的功效,在疾病的过程中就是阴阳平衡的失调,阴少阳多,应该分阴,阳少阴多,应该分阳。

功效:分配阴阳,调和五脏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虚实证。

十、合阴阳

操作部位:用拇指食指一起往里推。

功效:行痰化结

合阴阳的前提是合阴或者合阳。

阴阳化痰必须以分阴阳为前提,而分阴阳必须以清取天河水为前提。

分阳 合阴阳 化寒痰(寒痰的特点是清稀,色白)

分阴 合阴阳 化热痰(热痰的特点是色黄,粘稠,难以吐出)

十一、四横纹穴

操作部位:掌面,食中无名指指跟部横纹处。

功效:调和气血,退热消胀、散瘀结

操作:用拇指桡侧来回搓擦

主治:疳积、瘦弱、腹胀、不思饮食、脚软、气促、健脾益气化痰。

十二、小横纹

操作部位:小指根部第一横纹处,用拇指螺纹面,左右揉之。

主治:开胸利膈,化痰止咳。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要穴。

小儿推拿尾骨指的是哪个部位,小儿肾经推拿推哪个部位(3)

十三、四缝穴

操作部位:食中无名小指第二横纹处

主治:健脾,疳积,除湿。

十四、内八卦穴

操作部位:以掌心为圆心,以掌心至中指根的2/3为半径画圆,圆弧线上平均分成8份即是.

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组成,与自然界的天、水、山、雷、风、火、地、沼泽相应,与人体的肺、肾、胃、胆、肝、心、脾、肠相合

主治:脏腑一切寒热证

顺运是指由乾宫经坎、艮宫至兑宫,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

逆运是指由艮宫经坎、乾宫至震宫,治热,降胃气,消宿食,进饮食。

十五、内劳宫

部位:掌心,握拳当无名指、中指尖之间

操作:揉、运

功效:清热解表

逆揉解表发汗(相当于顺运内八卦)。

顺揉清热泻火(相当于逆运内八卦)。

十六、运土入水

部位: 用运法由小儿拇指指腹部的脾经穴起,沿手掌的掌根和尺侧部,至小指指腹的肾经穴。

功效:温中健脾止泻

主治:虚寒泄痢、下元虚寒性的遗尿

十七、运水入土

部位: 用运法由小儿小指指腹部的肾经穴起,沿手掌的尺侧和掌根部至大指指腹的脾经穴。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湿热泄痢

十八、大肠穴

部位:食指桡侧由指端至虎口成直线

操作:直推法,由指端推至虎口为补大肠;由虎口推至指端为清大肠

功效:补法温中、涩肠、止泻;泻法清热、利湿、通便

主治:补法,治疗虚寒泻痢、脱肛、气虚咳痰。

泻法,便秘、湿热泻痢、肺热咳痰。

十九、小肠穴

部位:小指尺侧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直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为清小肠;

功效:利尿(清小肠);

主治:清法用于小便不通、短赤、尿急尿痛、泄泻;

二十、天门入虎口

部位:拇指内侧,由指端推至虎口。

功效:顺气活血、行痰化结

主治:咽痛、痰喘。

二十一、虎口入天门

部位:拇指内侧,由虎口至拇指端。

操作:直推法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汗出,主用于盗汗。

二十二、列缺

部位: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操作:拿法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外感表证,诸惊。

小儿推拿尾骨指的是哪个部位,小儿肾经推拿推哪个部位(4)

二十三、三关、六腑

部位:前臂桡侧由腕至肘――三关

前臂尺侧由肘至腕――六腑

操作:三关,由腕推至肘为补,由肘推至腕为清

六腑,由肘推至腕为清六腑(六腑只清不补)

功效:补三关,大补大热之功,能培补元气、熏蒸取汗

清三关,大清大凉之功

清六腑,能清六腑之热,泻五脏之火

关三腑一 其性温;

腑三关一,其性凉;

三关六腑同清,其性大寒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证

二十四、天河水

部位:前臂正中有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由腕横纹至肘横纹为清天河水,反之为取天河水

功效:清热解表

主治:清天河水主治恶寒发热,流清涕;取天河水主治阴虚、高热 等一切热症。

二十五、总筋

部位:腕横纹中点处

功效:清热散结

主治:口疮、流口水、潮热等一切热症

二十六、神门

部位:腕横纹微上,尺动脉搏动处

功效:安神镇惊

主治:睡卧不宁,惊惕不安

二十七、内关

部位:腕横纹上2寸

功效:开胸膈,调气血

主治:胃痛 呕吐 心脏疾患 胸腔疾患。小儿哮喘的要穴。

小儿推拿尾骨指的是哪个部位,小儿肾经推拿推哪个部位(5)

二十八、二马(二人上马)

部位:四五掌骨岐缝间,正对内八卦兑宫

功效:温补下元,补命门真火

主治:遗尿、虚寒泻痢、慢惊神怯、腹寒痛、厌食等

二十九、外劳宫

部位:三四掌骨岐缝间,正对掌心内劳宫

功效:温中散寒兼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泻痢、消化不良、表证恶寒发热等

三十、一窝风

部位:手背腕横纹中点

功效:解表散寒为主、兼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主治:外感表证、中焦寒证

三十一、阳池(成人外关穴)

部位:腕背横纹上寸许

功效:清脑降逆

主治:头晕、头痛、头昏、脑炎等

三十二、两扇门

部位:用拇指、食指揉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功效:解表发汗

主治:外感表证、恶寒、无汗

三十三、威灵精宁

部位:威灵——手背二三掌骨岐缝间

精宁——手背四五掌骨岐缝间

操作:对揉或对拿

功效:对拿——开窍醒神

对揉——和血散结

三十四、合谷

部位:拇食指岐缝间凹陷处

功效:通瘀散结

主治:胃火牙痛及一切痛症

三十五、外八卦:与内八卦相对应

操作:顺运法

功效:同顺运八卦一样,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逆运外八卦,治热。

三十六、五指背皮(手背皮)

操作:捻法

功效:疏肝和血

主治:肝阴不足,肝火过旺,肝风内盛,目赤、目涩

三十七、中冲(心顶穴)

部位:中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泻热解毒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神昏,躁扰,口舌生疮等一切热证。

三十八、少商穴(鬼哭穴)

部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处

操作:掐、针刺

功效:通窍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急惊厥、咳嗽(配关冲、商阳)

三十九、十王(十宣、五脏顶)

部位:十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散结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等一切脏腑热证。使用时不必全用,用其一宣即可。

四十、端正

部位:中指指甲根角处赤白肉际,桡侧为左端正,尺侧为右端正

操作:用拇食指揉掐之

主治:左端正主治中气下陷所致的脏腑下陷,虚寒性遗尿,脾虚致呕吐;右端正主治胃热呕逆,咳逆,鼻衄等。

胸腹部穴位

一、天突、俞府、膻中

部位:天突——胸骨上凹陷中

俞府——锁骨与第一肋间隙之间,前正中线旁开2寸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操作:震颤法。食指点天突、拇食二指点两侧俞府,时间3~5分钟,然后用掌根由膻中向下推摩50次

功效:宽胸顺气,降痰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喘、哮、 痰、气管炎等

二、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

部位:彧中——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灵墟——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封——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步廊——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功效:宽胸顺气、降逆定喘

三、中脘: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

操作:揉、推

功效:推法:由喉间推至中脘下——降逆

由中脘推至喉间——催吐

揉法:顺揉中脘——消食导滞

逆揉中脘——健脾和胃

四、神阙

部位:肚脐正中

操作:按揉

主治: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食积等

补法用于一切虚寒性泻痢

五、气海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操作:震颤法,3~5分钟

主治:痰结及夜间遗尿

六、关元

部位:脐下3寸

操作:颤法、3~5分钟

功效:培元固本、温肾壮阳

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一、肺俞

部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揉、颤

功效:通宣理肺、止咳化痰、顺气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

二、命门

部位:2、3腰椎棘突间

功效:温补肾阳、培元固本

主治:先天不足、下寒腹痛、遗尿等

三、龟尾及七节骨

部位:尾骨尽头推至至第四腰椎成一直线为补,第四腰推至尾骨尽头椎成一直线为泻。

功效:调理胃肠

主治:补法用于虚寒泻痢等; 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等

四、长强

部位:尾骨尽头于肛门之间

操作:揉、颤。

主治:痔疮、脱肛、久泻(多用)。

五、涌泉

部位:脚底人字形纹缝顶点

左脚:左揉止吐、右揉止泻----男孩

左揉止泻、右揉止吐----女孩

搓法能引热下行

头面部穴位

一、开天门(又叫推攒竹)

操作手法:两手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名为开天门。

作用:外感内伤 开关窍 醒神

二、推坎宫

操作手法:两手拇指从印堂穴沿眉骨向眉梢分推。

作用:外感内伤 开关窍 醒神

三、分推太阳

操作手法:用左手、右手的中指端正面,按压太阳穴,向眼方向运转为补,向耳方向揉加按为泻,男孩左太阳发汗,右太阳止汗,女孩右太阳法发汗,左太阳止汗。

四、百会

操作手法:揉、颤、搓擦(由后向前)

主治:镇惊升阳用于惊吓,善惊易恐,心胆虚怯,惊惕不安,遗尿、泄泻、体温不足,阳虚发热等脏腑之阳虚证。

滋阴潜阳用于阴虚盗汗,潮热,难寐,惊恐,便秘,溲赤等脏腑之阴虚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