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看孩子不爱吃饭,就会在主食里添加许多调味品,让孩子多吃点,但这样一来,孩子的脾胃可能会因此受到损伤。
⑴、料酒
很多家长在烧菜的时候,常常会放一些料酒提味道,尤其是做一些荤菜的时候,能够去腥味,而孩子的胃口也会变得好一些。
但是,市面上的料酒含有酒精,如果年龄较小的孩子长期食用,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脾胃功能,导致自身肾脏负担过大,从而产生积食等问题,还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肝脏,对自身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2岁以前,家长应该让料酒远离孩子的辅食,而等到2岁以后,如果孩子的食物中含有料酒,可以多加热一会儿,等到料酒变成甜味之后,再给孩子吃。
⑵、酱油和醋
身为家长,理应培养孩子健康的口味,妈妈在宝宝1岁前制作辅食时,尽可能不加盐和酱油,多让孩子品尝食物原本的味道,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清淡口味。如果过早或过多给孩子吃盐和酱油,那体内钠含量可能会超标,不利于自身健康。
等到孩子的年龄到了1岁以后,家长可以在主食里少量添加酱油和醋,当然了,最好是在关火出锅前添加。
而关于酱油和醋的选择,为了孩子的健康考虑,家长应该选择孩子可食用的“宝宝酱油”和纯粮酿造的醋。宝宝酱油虽然与普通酱油没有太大差别,但其浓度比普通酱油更淡,适合年龄小的孩子食用;而纯粮酿造的醋,其瓶身有“酿造”字样,或者配料成分中有“高粱”字样,这类调味品对孩子的发育更有利。
⑶、植物油
年龄满6个月之后,家长就可以给孩子添加辅食,让孩子摄入更全面的营养,不过如果这个时候就开始添加植物油,可能会让孩子的脾胃和心血管负担加大,同时还会引发其他问题。
等到孩子的月龄长到10个月之后,家长可以在孩子的辅食中添加少量植物油,对其生长发育大有益处。
不过,为了保证孩子的营养均衡,家长添加植物油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少量,并且时常变换植物油的种类,山茶油、玉米油、橄榄油等交替使用,每日最好不要超过10g,最后再选择炖煮、清蒸等烹饪方式,更有利于孩子健康。
⑷、鸡精或味精
有些家长在烹饪菜肴时,喜欢添加鸡精、味精等调味品,认为可以“提鲜”,孩子也更爱吃,但其实仔细看看成分表,就会发现这两种调味品里含有少量的化学成分,摄入过多,或者是使用不当,反而对身体有害。
孩子2岁以前,其身体各项器官还未发育完全,如果长期食用鸡精和味精,可能会增加肾脏负担,损伤脾胃,阻碍孩子的身高发育。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还是应该尽量少食用鸡精和味精。
而在2岁以后,孩子虽然可以适当摄入这类调味品,但每次都应控制在1-2g之内,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1-3岁的婴幼儿每日需要摄入的钠为700mg。而这些从日常饮食中就能获得,比如牛奶、肉、鱼、蔬菜等,只要孩子按时吃饭,就能从食物中摄入足够的营养元素。
但是,如果家长在孩子的饮食中使用各种调味品,就容易过早刺激孩子的味觉,甚至可能会对脾胃造成损伤,影响身高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