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1)将0前面的数对齐,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2)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如160×30=4800
5、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注意用两位数去乘三位数时,三位数中间的0也要乘,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如 105×30=3150
6、积的变化规律和积不变的规律:
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不变。
7、乘法估算:
一要注意要符合实际情况,接近准确值。 215×58≈12000
二是要将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四舍五入”成相近的整十、整百数,简化计算。
8、乘法验算的方法:
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看乘得的积是不是跟原来的积相同。
9、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单位:元 / 数量单位(复合单位)
每件28元表示为:28元/件每本5元表示为:5元/本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 速度
路程÷速度= 时间
速度单位:路程单位 / 时间单位(复合单位)
如:每小时80千米表示为:80千米/时读作:80千米每时。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例:小明的爸爸每分钟能打50个字(工作效率),如果打6分钟(工作时间),能打多少个字(工作总量)?
做应用题时应特别注意速度的单位,例如: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120千米外的王庄乡送化肥,用了2小时,问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问题是“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问的是速度,所以要知道路程和时间。
120 ÷ 2 = 60 (千米/时)求的是速度,单位也要是速度!
9、“买N送一”问题的解决:
例: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解决方法1:先算实际付的钱数: 16×3=48(元)
再算实际得到的棵数: 3+1=4(棵)
接着算平均每棵实际付的钱数: 48÷4=12(元)
最后算每棵便宜的钱数: 16-12=4(元)
解决方法2:先算总共便宜的钱数: 16×1=16(元)
再算总共得到的棵数: 3+1=4(棵)
最后算每棵平均便宜多少钱: 16÷4=4(元)
10、“够不够”问题的解决:
例1: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他带了100元,钱够吗?
24×4=96(元)
100元>96 元
答:他带的钱够的。
计算过程除了应该算出共需多少钱 24×4=96(元)之外,还应当与带来的钱数进行比较,即 100元>96 元,可不用带单位但要注意同样单位的才能比较。
例2:小军家距离学校420米,小军上学时平均每分钟走62米,6分钟内他能走到学校吗?
62×6=372(米) 372<420
答:6分钟内他不能走到学校。
*解决问题练习:
1、书包每只零售25元,批发买4只送一只。按批发价平均每只只需多少钱?
2、小刘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他想到7千米外的某地野餐,30分能骑到吗?
3、校服秋装每套58元,冬装每套82元。四甲班共有学生30名,每人各订一套秋装和冬装,共需多少钱?
4、汽车每时可行80千米,普通列车比汽车每时快26千米,普通列车30时可行多少路程?
5、周巷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在校中餐生约有210人,按每生每餐200克米饭计算,那么准备一期中餐(共25餐)约需多少千克大米?
6、鸡场一周收鸡蛋576千克,每18千克装一箱,已经卖掉24箱。
(1)还剩多少千克? (2)还剩几箱?
7、小明服药,一天2次,每次3片。一瓶药装有50片,可吃几天?还剩几片?
8、小邵带500元去买《数学小灵通》,买了25套,还剩50元。每套价钱多少?
9、买4个排球需116元。照这样计算。
(1)348元能买几个? (2)买10个排球要多少元?
(3)再买3个排球,共需多少钱?
10、小明原有30本书,他给小英4本书后,两人的本书同样多。小英原有几本书?
11、小明原有40本书,小英原有30本书。小明给小英多少本书后,两人同样多?
12、小明和小英共有70本书,小明给小英3本书后,两人就同样多,原来各几本?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不相交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