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形成的原因三种,雾霾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24 08:52:12

时隔3年,由国务院总理“点名”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成果9月11日对外公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详细介绍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成因等焦点问题。

南都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区域内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此外,大气氧化性增强、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区域传输也成为导致区域内重污染天气的重要因素。

“重点区域90%以上的重污染天都集中在秋冬季,是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称。今年是“十三五”以及蓝天保卫战的最后一个秋冬季,按照此前部署,到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赵英民表示,PM2.5任务已提前一年完成,若不发生极端气象条件,优良天数比率也有信心完成目标任务。

雾霾形成的原因三种,雾霾形成的原因及危害(1)

国新办举行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图源:国新办

京津冀秋冬季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

3年前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提出,如果有科研团队能够把雾霾形成机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应对方法,“谁攻克,重奖谁!”

当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不久,4月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确定了由原环保部牵头,科技、中科院、高校、农业、气象、卫生等多部门和单位协作,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重污染频发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攻关”。

经过3年的努力,攻关项目已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于今年7月通过验收。9月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的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

在今日(11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大气攻关项目成果正式对外详细公布。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为何频发大气污染?这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坦言,这次攻关项目核心任务也是要说清这个问题。

雾霾形成的原因三种,雾霾形成的原因及危害(2)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图源:国新办

据介绍,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发生。

一是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 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能源利用方式以煤炭为主,货运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导致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另外,秋冬季由于取暖的原因,还要比平时额外增加约30%的排放量。

研究团队发现,工业散煤、民用散煤、柴油车对区域PM2.5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6%、17%和16%,是贡献最大的三个方面,即重污染的主要来源。

二是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据悉,PM2.5除了直接排放的部分,还有一部分通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二次转化而成。在重污染期间,颗粒物组分以二次污染物为主,比例能达到60%甚至更高。

大气氧化性不仅推动气态污染物转成PM2.5,同时也会在夏天推动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气氧化性,是下一步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点和关键点,有‘一石双鸟’的效果。”赵英民称。

三是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弱风区”,同时在这个区域的上空,对流层有一个“暖盖”的结构,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受气候变化的影响,2000年以来,区域环境容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

另外,环境容量还呈现季度和月度差异,夏天空气质量较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空气扩散条件好。总体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环境容量平均小30%左右。

四是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著。攻关项目对2013年以来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传输对北京市PM2.5的平均贡献率约45%,个别过程可以达到70%。污染物在区域主要有三个传输通道,其中西南通道,即河南北部-邯郸-石家庄-保定-北京一线,传输频率最高,输送强度最大,重污染过程平均的贡献率约20%,个别重污染过程可以达到40%。

创新:建立“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机制

据介绍,除了弄清区域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大气攻关项目还取得了其他一些成果。

例如,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空天地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了区域和城市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建立了“预测预报—会商分析—预警应急—跟踪评估”全过程的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建立了以PM2.5目标浓度为约束的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算法,定量评估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健康效益等。

南都记者关注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是生态环境部屡次强调的三个治污关键词。攻关项目建立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机制,向“2 26”城市派出了28个专家工作组,既是攻关项目的一大创新,也体现了上述的治污关键词。

赵英民介绍,专家组主要协助各个城市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摸清楚各个城市的污染现状,精准主要污染源,提出个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二是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推动建设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指挥平台,提升差异化、精细化的管控能力;三是带动地方大气污染防治的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科研基础能力建设等,建立健全长效决策科技支撑机制。

“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充分发挥了“送科技解难题、把脉问诊开药方”的作用,3年来共向地方政府提供了各类咨询报告和对策建议2800多份,受到了各城市的肯定和欢迎。

他称,目前“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已经成为生态环境部落实中央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求的重要举措,从2018年开始,生态环境部把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广到了汾渭平原11个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的58个城市。

将开展臭氧复合污染控制科技攻关

攻关项目不仅搞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也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发挥了实打实的作用。

赵英民称,与2016年相比,2019年“2 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气减少了40%。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

同时,去年“2 26”城市GDP达到了14.2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7.2%。“可以说一方面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一方面经济在继续快速发展,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他说。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重点区域90%以上的重污染天都集中在秋冬季,是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秋冬季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赵英民称。

2018年开始的“蓝天保卫战”提出目标任务:到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

赵英民表示,从目前的数据看,关于PM2.5未达标城市目标,无论是重点区域还是全国,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和蓝天保卫战下达的任务;在优良天数比率方面,如果不发生极端的气象条件,也有信心能完成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年来PM2.5数据不断走低,但臭氧浓度的数据有增加趋势,成为仅次于PM2.5的污染物。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浓度同比上升6.5%,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导致全国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损失2.3个百分点。

据悉,今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夏季臭氧治理攻坚行动,计划派出两轮近400个工作组赴136个城市进行强化督查定点帮扶,指导地方开展臭氧污染防治。

大气攻关项目也将为臭氧污染防治提供支持。赵英民称,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人才、平台、数据等资源,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臭氧复合污染控制科技攻关,支撑PM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

南都记者林方舟 发自北京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