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之后的照片大多是在婚礼现场拍摄,很少有人会再专门跑到照相馆拍摄一套。
中国也是一样。1844 年,美国人乔治·韦斯特在香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照相馆,一些富裕的家庭会在婚礼当天拍摄合影。新人穿的衣服通常是中国传统的中式长袍和凤冠霞,毕竟当时中国人连婚纱都不穿,更别说拍婚纱照了。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到了民国时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穿着西式服装和婚纱拍照。1927年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报纸上刊登了两人的婚纱照,一时之间吸引了很多上层社会和年轻人模仿。
只不过这样的拍摄跟西方婚礼一样,只不过是婚礼活动的一部分,并没有成为一项独立的环节和社会规范。
而真正独立的婚纱拍摄,要等到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在台湾省出现。最开始,照相馆因为担心失去生意,开始提供礼服出租,“如果客人可以在礼服店租礼服和拍照,这么一来我们就要失业了,因为没人来照相馆了”。
除了出租礼服,照相馆也开始逐渐提供化妆和美发等功能。
当然,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拍婚纱照依然被安排在婚礼当天,是婚礼活动的附庸。除了利润之外,这样的安排对新诞生的婚纱摄影店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因为中国人的婚礼非常注重良辰吉日,在一些“好日子”人们就会一窝蜂扎堆结婚拍照,而一些“坏日子”基本上没什么生意。
这么大的波动,不仅影响正常经营,摄影师的压力也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婚纱摄影店开始说试图说服顾客,拍照不一定要在婚礼当天,也不一定要看日子,最重要的是能够拍出更好的照片:
“只要能把你们穿礼服的样子拍起来,哪一天都可以,不见得要结婚当天拍,因为你当天会非常的忙碌,光是往返的时间等等。你提前拍的话,不但你心情轻松,自然呵,又可以得到服务的时间较长,品质也比较好。技术也较好。”
当然,就算这么说,最开始也有90%以上的顾客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习俗毕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也越来越多,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能接受提前拍摄婚纱照,“这项创新看起来只是提前拍摄,却彻底改变了全球华人的结婚仪式”。
与此同时,婚纱摄影行业拼命把拍婚纱照跟时尚、新潮、浪漫这些词联系起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给拍照赋予更多象征意义。
1978年,台湾第一家婚纱摄影公司“新娘世界”成立,“婚纱照”的概念也开始逐渐独立出来形成独特的产业。
到了90年代初,台湾省的市场已经开始饱和,众多婚纱摄影公司开始转向风俗几乎接近,同时市场广阔的大陆地区,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婚纱照的迅速普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着生活条件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需求和仪式感,在加上婚拍公司大力的宣传推广,拍婚纱照这个行为本身被赋予的象征意义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