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小说。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两个五四新青年最终一伤一逝,演出了一幕爱情悲剧。
他们在新思想的冲击下未婚同居,无疑表现出了莫大的勇气。
然而,无论新思想旧风潮,优质的婚姻自有它相似的底层逻辑;若是没有遵守,终将走向不可预知的结局。
鲁迅用《伤逝》来提醒任何时代下的年轻人,步入婚姻前要谨记这三点:
1 婚姻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涓生是一个局里上班的办事员,有知识有文化,有文人特有的情操和浪漫。
他的薪水不算多,“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绝不会肥胖”。
子君住在叔父家,懂雪莱和泰戈尔,应该也是一位知识女青年。
涓生住在一个破败的会馆里,子君常来拜会他。
两人在灯下谈诗论词,讨论男女平等、家庭专制,爱情逐渐滋生。
他们冲破封建思想的自由恋爱,遭到了很多亲友的反对,也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纳。
但他们毅然决然地未婚同居,“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但现实谈何容易。
和别人合租一所房子,对他们来说就已经是很大的负担了。
“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接下来的生活,靠涓生一个人的薪水来维持,子君是全职太太。
没多久,涓生的工作丢了,连微薄但稳固的薪水也失去。
他开始捡起字典翻译文字,开始向杂志社投稿,但收效见微。
子君精打细算,开始一分一毫地计较、争论,节省微不足道的铜子。
两人的日子捉襟见肘,互相之间的隔阂和冷漠越来越明显。
被贫穷折磨地耐心尽失,往后的生活也看不到希望,受不了对方的冷淡与消沉,两人最终分崩离析。
这一段拥抱自由的婚姻,没有败给世俗的压力,却败给了五斗米。
涓生自己也终于意识到,“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中国人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再浓烈的爱情,终究要回归到柴米油盐,四季三餐。
日子不是靠爱和心动就能过下去的,没有物质保障的爱情,时刻面临崩塌的危险。
2 爱情和婚姻都需要认真经营
涓生和子君曾深深地爱过。
涓生曾那么热切地盼望着子君的到来,那么热烈地和她倾心交谈,那么诚挚地向她求婚。
子君抛却了家庭,无视众人的非议,不顾一切地要和涓生走到一起。
他们都天真地以为,火热的爱情会一直自动延续下去,永远没有熄灭的那一刻。
带着反抗旧习俗、崇尚爱情自由的决绝,他们同居了。
一起找房子,一起置办家具,一起过日子。
高高兴兴地开始生活,却没想到新鲜感很快消磨殆尽。
大概只过了几个月,两人就已经“读遍了对方的身体,灵魂”。
涓生为了家庭的生计奔波,工作失去后,联系杂志社、翻译小说,努力寻找一切挣钱的机会。
子君操持家务,常常忙得汗流浃背。还时常和房东有矛盾,情绪总是不佳。
渐渐地,家里的气氛起了微妙的变化。
涓生嫌弃子君只知道催吃饭,打扰了自己写作;
饭菜的质量也越来越差,有时是冷的,有时不够吃。
他常常给子君一点“怒色”,还感觉对方仿佛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
对此,他采取了逃避的方法,每天到图书馆去工作,连家都不愿意回了。
子君对涓生的赚钱能力表示怀疑,对未来的生活也表示担忧和畏惧。
她没有说出来,却放在脸上表现出来了。
同样表现出来的,还有过这种苦日子的凄然、颓唐、无聊。
她用这样的冷暴力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没有谁的爱情能一劳永逸,也没有谁的婚姻天生就水乳交融。
两个人在一起,不断磨合、共同改进,才能找到彼此最舒服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要努力地去沟通问题、寻找答案,花费心力去认真经营。
不要以为只要“爱”存在,一切都能自然而然地解决。
像涓生说的那样,“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爱不是万能钥匙,两个积极去更新、生长、创造的人才是。
3 在婚姻中也不要忘了自我成长
同居前,涓生是个文艺男,子君是个文艺女。
两人能聊到一起去,很有共同语言。
同居后,涓生的工作仍然与文学有关,也不曾丢掉翻译写作技能;
而子君,却完全抛弃了过往的爱好,整日围着锅台转。
在物质上,她没有工作没有收入,需靠着涓生来养活;
在精神上,她再也没有读过一本书,鸡、狗、草花、一日三餐,已经耗尽了她的全力。
经济上无法独立,精神世界也日渐俗落,子君在涓生面前,更得不到尊重和认可。
当涓生在积极自救的时候,她已经被看成是拉着对方衣角不放的累赘。
一个在婚姻中无法贡献任何价值的人,是很容易被看成累赘或包袱的。
如果子君婚后能积极寻求一些谋生技能,既打开了自己的天地,找到自己的价值,又能于家庭小补;
如果能保持读书思考的习惯,也能从书中汲取生活的力量,拓宽思维,给涓生更实际的支持和鼓励。
子君在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却忘了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首先是一个人格完全独立的个体,才是别人眼中的某个角色。
即使在婚姻中,也不要忘了自我成长。让自己闪闪发光,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已婚的人从对方获得的那种快乐,仅仅是婚姻的开头,决不是其全部意义。婚姻的全部含义,蕴藏在家庭生活中。
每个沉浸在爱情中的人,对婚姻都满怀期待。
但走进了婚姻,却发现即使披着“爱情”这件华美的袍子,生活依然千疮百孔。
开头的那一点“甜”,都慢慢变成了“淡”,最后竟然酿成了“苦”。
爱情似梦,婚姻却是梦回到了现实。
再浓烈的感情也需要落地,去认真考虑现实的困境和生活的繁杂。
故事中的子君最终走向了死亡,涓生也陷入了无尽的悔恨。
鲁迅用血淋淋的结局来警示世人,婚姻不能只凭着一腔冲动一时热情,它需要物质上的保障、精神上的共鸣,以及两个独立个体的共同成长和认真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