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必备能力,主持人应具备哪些能力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4-10 18:58:16

主编温静导读:人设化传播将成为传统主持人转型的题中之意。主持人转型需要构建这样三个能力:一是独特人设的塑造能力;二是节目逻辑的融入能力;三是跨平台传播的关系能力。

主持人的必备能力,主持人应具备哪些能力(1)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文/朱永祥

大概没有人会否认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播音主持的冲击,尤其是近几年“两会”期间推出的人工智能主播,形象和嗓音几可乱真。

此前看到一篇文章,说“为什么一线卫视当家主持人开始‘偏爱’转型幕后”,其分析的两大原因就是:主持人的风格固化以及主持人的功能越来越边缘化。言下之意,主持人如果不能给移动互联语境下的节目赋能,就会形同鸡肋。

主持人的必备能力,主持人应具备哪些能力(2)

很多主持人在媒体融合实践中,跃跃欲试,上直播做抖音,意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网红”。

那么主持人真的会和传统媒体一样日薄西山?又如何应融媒体时代而实现转型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分析一下主持人的底层逻辑。

主持人是大众传播时代

的“观众朋友”

开宗明义,主持人就是大众媒介的产物,主持明星和“网红”是两个不尽相同的物种。上世纪70年代末,我看到的电视节目,基本还是电影的延续。比如一些几乎没有时效的新闻节目、科普知识节目和文艺晚会的实况录像,以及像《红孩子》《地道战》这样的老电影。

那时候,电视上只有播音员,并没有主持人,节目只讲信息传播,还不太在意传播策略和效果。这是因为当时电视还是奢侈品,不管怎样都让人新鲜好奇,让人趋之若鹜。

随着电视业的发展,以及境外传媒理念的引进,主持人开始被引入到节目传播中。这样,单向传播冰雪高冷的电视,开始有了人格化传播和人际交互的特征。大众传播学里有一个著名的霍夫兰学说,“传播对象喜欢传播者,就很可能被说服”,这可以被视为大众媒体引入主持人的理论来源。

比如沈力的《为您服务》、肖晓琳的《观察与思考》、赵忠祥的《九州方圆》等,这些主持人主持的节目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不仅如此,随着主持人在节目中功能的凸显,一些非常态化的纪录片也开始引入主持人的角色,比如焦建成的《望长城》,陈铎、虹云的《话说长江》等。

主持人的必备能力,主持人应具备哪些能力(3)

作为大众传播,电视节目要和观众建立持久的传受关系,最灵验的一招就是保持持续的互动,而互动的主体当然是人和人最为有效,而并非人和组织,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主持人纷纷甜腻腻地将观众唤为“朋友”,即使是严肃权威的央视《新闻联播》,也概莫能外。

大众传播被赋予人格化传播的特质后,主持人也不再是以往播音的机器,仅仅追求字正腔圆,形象完美,而是务求鲜明的说话主体,统一的沟通对象,以及连续的情感基调。比如像董卿的《朗读者》、白岩松的《新闻1+1》和崔永元的《实话实说》等。

主持人的必备能力,主持人应具备哪些能力(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