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以为成都的发展,是国家给与灾后重建的资金扶持。但事实却是,成都没有重建资金的支持,更不是什么转移支付,好好咨询一下相关人士就知道了!
真实的情况是,成都要了意向增减挂钩的政策支持。因为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耕地,而我国的18亿亩耕地红线,谁也不能动。
- 增减挂钩,其实就是在本地占用了多少耕地,就在其他地区补多少耕地回来。从而达到不减少国家的耕地面积的目的。当时的成都,三环以外基本是农田,不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发展也因此陷入瓶颈。
这时出现了增减挂钩政策,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成都建设用地超出的部分,可以在省内其他市县开发耕地偿还。
除此以外,自2007年被批准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而推动了城市发展:
- 比如:成都“拆院并院”模式,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高度评价。典型之一即温江区的“两放弃、三保障”。
人 和
人心归一,包容开放
01 ▍成都的生活观
✍ 成都地处西部,却常常能引领时尚!古代,当沿海地区还不知道丝绸是什么的时候,成都已经玩出花样来。在成都人看来,只要安逸巴适,生活就不必太过复杂。
天道无常,顺应自然,要做的就是好好享受生活。据说与道教有关,道教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生活观,和成都这座城市有着天然的契合。
成都人,天生有一种和大自然的亲近态度,善于充分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物质财富。就以饮食为例,成都人做菜喜欢把口味做到极致,不拘泥于许多书面上的搭配规则,把各种食材和调料用够用尽。
成都人,不管工作再忙,生活压力再大,一旦有了机会,或钻进名山大川,或者约一帮亲朋好友茶楼相聚,或者在街边享受美食。
- 上海著名作家曾经在成都很感慨地说,他在上海通过电视看汶川地震的时候,除了地震造成的灾害让他震惊之外,另一个更打动他和震撼他的是,四川人,成都人对待生活、对待生命、对待居住这些事情的达观态度。透露出了让他动容的自信坚韧和达观。有了这样的生命态度垫底,一个地方之宜居,更有了一层厚厚的底气。
成都希望将生产、生活、生命、生态、生意全部融为一体,从遥远的古蜀文明,到农耕时代,再到商业时代,一切故事,最终都落脚在诗酒田园、功名利禄、人间天府、烟火成都中来。
02 ▍个体经济发达
✍ 成都的商业发达,特别是个体经济!企业密度位居全国第四,企业数量都达到了177万户,全国只有5个城市达到100万户以上!成都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商业发展,加上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于是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氛围,所以成都的首店数量也是全国增长最快的。
商业本质上是服务于人,成都商业服务肯定要好多,这里不是吹,到全国各城市转一圈就知道了!绝对是那些粗糙的城市想象不到的!
现在成都的营商环境已经升级到5.0版本,在新老成都人的共同建设下,这座城市聚合的商业形态也越来越多,创造着属于这一代人的商业神话。
现代城市发展,所谓的宜居落角点不一定在气候和地理上,最终是要落在一方土地上的人之上。
03 ▍移居宜居之城
✍ 成都自古就是一座移民城市。从秦国“移秦民万家入蜀”算起,加上广为人熟知的“湖广填四川”,从古至今共发生了九次大移民。现在的成都人几乎都是外来移民。甚至不乏老外,呈现出了别具一格、气象万千的城市生态。
因而有人笑谈“蓉漂越千年”,这让成都骨子里一直就很包容。现在成都大街上,遇到说普通话的人很多。
- 先后出台成都人才36条、成都人才新政12条、人才新政2.0版,实施蓉漂计划、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城市猎头行动计划,一系列政策措施,从1.0版本”到“3.0版本”转变,成都筑牢人才工作竞争优势……
- 成都2093万的人口中,人才总量达接近600万人,其中新落户成都的青年大学生超过60万
三大西部城市中,西安得天时——十朝古都、能够展现汉唐之风;重庆得地利——长江中上游特大型城市,也是通江达海;而成都得人和,领导眼光长远,邀请外脑,抢占先机,这就是全国移民而来的成都人
其实成都本来没有成都人,去了成都,就变成了成都人。无论东南西北,各色人等,来了成都都会被改造为成都人,而这一切更像是全体中国人一起酿造的。
共赴美好生活
✍ 这些年来,成都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私家车之数量全国第二,污染必然面临挑战!
对于工业来讲,成都不宜过多过杂,可集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食品饮料产业上来,结合成都的教育科研资源、产业基础,保持产业竞争力的同时,环境尽量不受污染,这要看东部新区如何去建了。
成都对土地出让金依赖还较大,年轻人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房价从2016年末到现在翻了至少一以上。
成都第三产业占比经济总量超过60%,比如成都的旅游资源,但比起云南和贵州,还是显得力不从心,这与四川和成都旅游定位有关。四川旅游资源集中藏边旅游带,成都做好中转站工作很重要。
正可谓: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再加上甘孜、阿坝等地。才有《中国国家地理》曾做过一期内容:上帝为什么造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