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门:明永乐时期叫奉天门,嘉靖时期改为皇极门,清顺治时期改为太和门。明朝“御门听政”的地方,皇帝在此接受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为在早晨举行,故称“早朝”。皇帝和大臣每天早上5点就上班了。“御门听政”是明朝创立的朝会制度,在奉天门接受朝拜。皇帝上朝有个鼓,鼓一敲,大臣们就知道上臣了,皇帝就坐在太和殿的御道跟前露天上朝。为什么非得露天上朝?有一种寓意在,作为天子承天命,而治百姓,也表明了皇帝恭敬的态度和坦诚的胸怀。但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就开始学“聪明”了,他们强化了内阁职能,又拿宦官来制衡内阁,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比如嘉靖和万历,就算他们不上朝,朝廷也依然正常运转。
铜狮子:太和门前的两个大铜狮子,是紫禁城唯一没有鎏金的狮子,是明朝铸造的。汉章帝和汉顺帝时期,西域的安息国和疏勒国,经常派遣使者进献狮子,所以汉朝就有了狮子。东边的代表阳,代表皇帝,雄狮踏球,象征权力,代表统一寰宇,统一天下。西边的代表阴,代表皇后,脚下踩个小狮子,寓意母仪天下,子嗣昌盛。在故宫,这样的狮子有6对都是这个意思,以太和殿门前的一对最大。圆头(狮子头是圆的),方座(底座方的)代表天圆地方。另外,狮子一般都是披肩发(雌),但守门的狮子基本都是烫发。古代一品大臣府衙门前的狮子是13个发髻,叫十三太保。再往下,低一个级别就少一个发髻,七品以下不准摆放狮子。太和门前这对狮子头上有45个发髻,5*9=45,寓意九五之尊。
石亭子:太和门狮子旁边的石亭子,文献没有任何准确记载过,说法最多的就是诏书亭。意思是皇帝颁发诏书时先把诏书放到亭子里,然后再发向全国。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放玉册的,就是帝王“祭祀告天”的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