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下范闲的过往,在京都府衙上,当太子驾到时,其他人都跪下了,唯独范闲没跪,只是拱手作揖。
彼时是多么的自然!因为范闲来自现代,他有着现代“人人平等”的思想,所以不会去下跪,这是潜意识反应。
若是真实表现,那么在侯公公提醒后,范闲直接朝庆帝拱手作揖表示拜见庆帝即可,完全不用多此一问。
3、谢恩一事侯公公讲述完刺客一事后,庆帝点评范闲在抓司理理一案中有功,封范闲为太常寺协律郎。
侯公公提示谢恩,范闲回道本应跪下谢恩,但刚才庆帝又允许他不跪,他不能违反旨意,所以就不跪了。
此时,跪与不跪皆可。跪,说明对谢恩一事看重,哪怕有特旨不用跪,但君恩厚重,需要跪拜方能表达。不跪,有特旨在前,庆帝也不会怪罪。
唯有既不跪又拿特旨说事,痕迹太重,扮相太重。
4、太子一事太子,国之储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庆帝的臣子,却是其他臣子的君主。
涉及到太子的事,所有的人都会三缄其口,更遑论涉及庆帝和太子的关系,基本是谁碰谁死,得罪庆帝现在死,得罪太子将来死。
若是对庆帝忠心,那么对太子的事情点到即可,完全不该毫不遮掩的告诉庆帝,范闲的那句“既是儿子,也是太子”便大错特错。
如此直白,也只能是扮相。
若范闲在上述事件中,只有1件2件作,那么还有可能成功扮演下去。但每件事都作,反而痕迹重了点,被轻易看穿。
庆帝最后点明,既是震慑,也是提点,毕竟是自己“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