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哥伦布的发现
(1)航海时间: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
(2)主要目的: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
(3)到达地点:美洲“新大陆”(哥伦布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
(4)影响:应哥伦布临死前还误认为自己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因而那里的土著居民至今还被称为“印第安人”,加勒比海上的这些岛屿则被称为“西印度群岛”。
6、新航路开辟的作用(影响):
(1)积极:
①、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②、打破了相互隔绝的局面;
③ 、促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地连在一起。)
(2) 消极:造成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带来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
7、文艺复兴是人被发现,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被发现
(二)三角贸易(贩卖黑奴贸易)
1、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等国都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
2、目的: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开始从非洲向美洲贩运黑人。
3、路线和内容:欧洲(廉价工业品)→非洲(黑人)→美洲(黄金、白银和有价值的经济作物)→欧洲。
4、后果(影响):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严重阻碍了非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和美洲经济的发展。
注:马克思揭露欧洲资产阶级“丢掉了最后一点羞耻心和良心”:“贩卖黑奴”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矛盾激化。
2.时间:1640—1688年 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4.领导阶级: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5、结果: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制定《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6.结束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
7.意义(革命影响)
①国内影响: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②国际影响: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二、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
2.制定机构——英国国会
3.内容:
①对国王在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
②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
③并对公民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
4.意义:
A:对国王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
B: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起来。
第12课 美国独立战争
一、美国独立战争
1、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775年——1783年
3、*物: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历史功绩: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是美国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
4、战争开始的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5、美国独立的标志: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7月4日为美国国庆日)
6.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7、《独立宣言》:
(1)颁布时间:1775年7月4日
(2)颁布机构:第二届大陆会议。
(3)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
(4)目的: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5)内容:
①主张人人生而平等;
②宣告北美殖民地的独立;
③解除与英国一切隶属关系。
8、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①国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国际: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力的推动了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9、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10、《独立宣言》反映的核心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二、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从而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治体制。
2.意义: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
①启蒙思想的影响;
②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第三等级要求改革;
④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
2、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7月14日法国国庆节)。
3、结束: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的统治,标志大革命结束。
4、性质: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5、《人权宣言》:1789 年,制定机构——制宪议会;
主要内容:
(1)在权利方面,宣扬人们生来自由平等的;
(2)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
(3)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6、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场革命也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二、拿破仑帝国
1.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夺取政权。
2.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
三部法典——《民法典》(《拿破仑法典》) 、《刑法典》、《商法典》。
3、《民法典》的内容: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
4、意 义(影响):《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5、拿破仑退出政治舞台:1815年滑铁卢战役。
6、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
①积极影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
②消极影响:威胁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们的利益,给当地民族带来了灾难。
7、拿破仑驰骋欧洲战场和政坛的那段时间被称为“拿破仑时代”。
考点:《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注:《独立宣言》反映的核心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第14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
2、首先开始的国家:英国。棉纺织业。
3、首先在英国开始:
①政治条件: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经济条件: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4、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尼纺纱机
5.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煤炭这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6、重大发明:
①哈格里夫斯(英)—珍妮纺纱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②瓦特(英)——改良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富尔顿(美)——蒸汽汽船——作用(意义)在水路方面取得突破。
④史蒂芬孙(英)——人类迈入“火车时代”,迅速扩大人们活动范围。
7、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19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8、性质: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一场社会变革。
9、蒸汽机车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1)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2)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现代大工厂基本取代手工工厂。
10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
①许多技术的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式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
(2)意义:
①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
②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对立阶级;
③现代大工厂制度建立起来,人类迅速地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大工厂时代的过渡。
11、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相关的名词:工厂。
1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开辟海外市场,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第15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 1836-1848年,是欧洲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一次早期工人运动,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2、失败原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3、影响: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2.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意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6.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成功实践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革命。
7、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②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三、第一国际:1864年成立,支持英法、比利时等工人运动斗争,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
四、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对内投降,对内镇压人民。
2.经过:1871年工人起义建立政权保卫政权(五月流血周)
3.性质:是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4.意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首创精神;公社战士所体现的英勇不屈、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永垂青史。
5.《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作曲:狄盖特
第16课 殖民地独立运动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考点: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7课 俄国的改革
1、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增强国力,避免人民革命。
3、时间: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
4、主要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生自由。
②农民可通过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土地(份地)。
③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当地的“村社”管理。
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实质:沙皇政府和地主对农民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7、影响(作用):
(1)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 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仍然存在,农民缺乏基本民主权利。)
8、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第18课 美国的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的经济制度
2、焦点问题: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4、过程:
①内战爆发:1861年
②扭转战局:
林肯颁布《宅地法》:(作用)加快了西部开发,扩大了过内市场。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作用)成为北方扭转战局的关键,瓦解南方种植园奴隶制,使北方获得了雄厚的兵源,增强了北方军队的战斗力。
③结束:1865.4 南方军队投降,北方胜利。
5、南北战争的根本目的:维护美国的统一。
6、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意义(作用):经过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维护了美国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其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过奠定坚实的基础。
8、局限性:种族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9、林肯的贡献:(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美国统一。
10、注:
(1)林肯说“一个妇人写了一本小册子,结果引来了一场战争。”这为妇人是斯托夫人,这书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战争是:美国南北战争。(2)内战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黑人奴隶制度。
第19课 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
一、原因:(内因)幕府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因)美国等国的入侵。
二、前提: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三、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起(人物:明治天皇)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统治,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4、措施(内容):
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天皇拥有无限权力;取消武士特权
②经济上: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派遣留学生,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
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警察制度。
④文化教育: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5、影响(作用):
①积极性:日本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②局限性:改革并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也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
注:
1)日本明治维新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首先打开日本门户的是美国(1853年,黑船事件)
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改革都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3)通过改革直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俄国、日本。
4)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实行有限的宪政统治。
6、 对我国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国家强国之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进先进技术,重视发展教育,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19世纪60至70年代资本主义改革,继续革命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