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流传数千年,并经过不断的衍变、继承。幼时,无论是在长辈的口口相传中,还是在学校老师的教授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掌握一定的中华文化知识。
比如:我们熟知的十二生肖便是对应着十二地支,“子对鼠、丑对牛,寅对虎、卯对兔...”。
2023年便是卯兔年,从十二生肖的排序中不难看出,因其位列第四,以十二地支推演,恰巧与卯相对应,故而被称为“卯兔”。
而国人根据出生年份的不同,又可以区分成丁卯兔、癸卯兔等。
因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古时候,人们都喜欢将与之相对应的属相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譬如,在道教的“六十甲子太岁星君”就有属相为兔的保护神,甚至在白云观“本命元辰星君殿”中,还塑造了相关的神像。
这些神像皆以兔为原型,或穿以长袍宽袖或身披铠甲顶盔。无独有偶,在佛教经书中,相传诸多神将的坐骑皆是兔子等。
卯兔年说“兔”事,兔子在古代被称为“吐子”。在魏晋张华撰写的《博物志》中便有“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一说。东汉时期还有“兔子吐子”的说法。
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上,不难看出,因为兔子出众的生殖能力,加上兔子为胎生,一旦遭遇紧急情况,刚刚分娩的母兔得不到很好的能源补给,便会咬死刚刚出生的小兔。
古时候,人们还无法很好的解释这种状况,一开始会将雌兔分娩后的这种行为误解成小兔刚分娩出的样子,以此为“吐子”。
从流传至今的中华文化中,与“兔”有关的成语典故,一抓一大把,如:狡兔三窟、兔死狐悲、守株待兔等。之所以会这样,与其自身寓意脱不开关系。
就拿“兔缺乌沉”来说,古时候,人们将兔子的繁殖能力看作是月精的一种象征。
那时候大家都认为“万物是分阴阳的”,故而兔子的一些独有特征也被冠以独特的意义。而兔阙、兔华、兔走乌飞等,都是月亮阴晴圆缺这一现象的产物。
兔子不仅被当作“神化”的一部分,还是祭祀名单上的“常客”。
以祭祀的牲畜来说,早前的牲物有猪牛羊、马鸡等物,而后因为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和战场上担任的重要畜力作用,随之便以兔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