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封神演义》的朋友,对姜子牙这个人,都有很深的印象。这可是一个有大本事的人物,也擅长搞交际,各路神仙都得卖他面子。
我们都知道他姓姜,名尚,字子牙,因此也叫姜尚。
可是翻开历史书籍,我们却又发现,上面记载更多的,是一个叫“吕尚”的人。
比如在《史记》中,就多处记载说:
“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
“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滨耳。”
……
按理说,周文王在渭水河边,遇到的不是姜尚吗?怎么又成了吕尚?
这两个名字,是同一个人吗?
实际上吕尚和姜尚,是同一个人,指的就是姜子牙。
只不过姜是他的姓,而吕是他的氏。
接下来,问题来了:姓和氏有什么区别?难道可以混着用?
在秦汉以前,姓和氏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其中姓是祖宗传下来的,基本不会改,而氏则会根据官职、封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这也就是古人说的: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至于姜子牙,为什么可以叫姜尚,也可以叫吕尚?
这是因为他的祖先伯夷,辅助帝舜有功,被封为侯爵,封地在吕国,于是便有了伯夷吕氏,与后来“不食周黍”的伯夷不是同一个人。
而把姜尚叫做吕尚,意思就是吕国的姜尚。
当然,这是秦汉之前的事。到了秦汉年间,姓和氏就合为一体了,很多人开始“以氏为姓”。
其实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
比如说孔子。他的父亲姓子,名纥,字叔梁,后世都叫他叔梁纥。他们家族原本是宋国国君的后代,后来举家跑到了鲁国,被鲁国国君封为陬邑大夫,而“孔”是他的氏。
后来,他父亲叔梁纥,便用自己的氏,作为孔子的姓,让他另外开宗立户。
为什么这么做呢?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
“五世亲尽,别为公族。”
也就是说过了五代,血亲就已经尽了,可以另外再去开枝散叶了。这也是老话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原因。
当然古人这样做,还有一层更重要的考虑。
近亲不结婚,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了。只不过怎么界定,是不是近亲呢?
古人最先规定的是“同姓不通婚”。
可惜祖宗就那么些,传下来的姓也就那么多,而古人的活动范围又不像现在,天南海北想去就去。这样一来,可以作为结婚对象的人,明显就越来越少了。
另外,从血缘亲情上来说,隔五代以后,其实就已经尽了,是可以结婚的。
怎么办呢?就是创造更多的姓。
这就是百家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