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大家都知道“砥砺”有磨炼、勉励等意思,但其本义恐怕有很多读者不一定知晓。直说吧,砥砺本是两块磨刀石。砥为精磨刀石,砺为粗磨刀石。
砥砺,亦作“砥厉”“砺砥”。
为何“砥厉”等同“砥砺”呢,原来“厉”是“砺”的本字。
厉,形声字。金文
从厂(崖石)从蠆(省去虫)表声。篆文
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厲。今简化为厉。本义为粗糙的磨刀石。引申指磨砺,如秣马厉兵,再接再厉。再引申指振奋,如踔厉。再再引申指猛烈,程度深,如变本加厉,雷厉风行,凌厉,厉害,色厉内荏。还指严格,如厉行节约。厉,引申义越来越多,多的连“厉”自己都数不过来了。古人无奈之下,只好加形符“石”另造“礪(砺)”来分担“厉”的责任与担当。所以说,“厉”是“砺”的本字,你一定会点赞。
这么说来,“砥砺”与“踔厉”,根子上就有联系,所以携手并肩,同进同出,理该如此。
说了“厉”,再来聊聊“砥砺”两字。
砥,形声字。篆文
从石从氐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砥。本义为质地细腻的磨刀石,如“厉利剑者必以柔砥,击钟磬者必以濡木”。后引申出磨炼,如砥节励行。再引申指阻滞,如中流砥柱。汉字家族中,带氐(氐字本义为根底)的汉字很多,如低、底、邸、抵、坻、柢等,皆与根、底、极致有关。用氐(极致)来表砥的读音,是有意而为之的。
砺,会意兼形声字。篆文
从石从厲(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礪。今简化为砺。是“厉”加旁分化字。本义为粗磨刀石。作动词时,指磨炼,如磨砺、砺剑(写作剑就错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源于“磨炼”。汉字家庭中,但凡由“厉”组成的字,一般都有粗、壮、猛烈的含义,如粝就是指粗糙之米(与精米相对);牡蛎(牡表大,蛎表营养成分粗猛)。
写到这,大家明白了,“厉”在前,“砺”居后,再将“砥”与“砺”作伴成为“砥砺”。其实,指磨刀石的汉字还有:硎(xíng)、碫(duàn )、厝(cuò)、砻(lóng)等。
汉字简化后,“砺”与“砥”笔画数都为十画,你说巧不巧。砥和砺组成的词或成语比比皆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砥砺在一起,如砥砺名行、砥砺德行、砥砺名号、砥砺廉隅、砥砺清节、砥砺风节、砥砺名节、磨砻砥砺、深自砥砺;二类是砥与砺各自组词后再组成四字成语,如砥身砺行、砥兵砺伍、砥节砺行、砥名砺节等。
四字成语中,“砥砺前行”知名度最高。
“砥砺前行”本义就是古人下地耕作、上坡田猎、回屋料理生活、外出作战等时节,都要带上砥砺这两类磨刀石,以便利用空闲时间,对耒耜、箭镞、刀具、剑戟等进行打磨,从而增加其锋利度以利于生活、战斗。
当初的先人们,估计没有想到后来“砥砺前行”能引申出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新义来。
说起砥,自然会想到“砥柱”,继而有寻觅位于河南三门峡市砥柱山的冲动。
史载,在上古时代,因砥柱山影响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时把两边的河道凿宽,这样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急流之中。如今“砥柱山”以尖锥形位于大坝下游不远处,回望着大坝上镶嵌的“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鲜红的大字……
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修建是在1957年,三峡工程是1994年开工,两项工程相距37年。正是有了三门峡大坝前车之鉴,给三峡工程修建提供了很多启发和借鉴,某种意义上三门峡大坝可谓是一块“试刀石”。三门峡大坝位于黄河中段,三峡大坝立在长江中游。一南一北,各自都紧紧依偎在母亲河怀中。由此看来,三门峡与三峡,不仅仅是一字之差那么简单。
上图红圈内为“砥柱山”
大概是“砥柱山”名气,加之其与生俱来的气质、气概、气势,全国至少有7省10个地方矗立着“砥柱山”,不过有的称作底柱山,有的称作砥石。
不仅“砥柱”令炎黄子孙爱戴,“中流砥柱”更是受到华夏儿女崇敬。《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中就有“以入砥柱之中流”句。这就是“中流砥柱”出处。
每每讲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重要作用时,往往会出现“中流砥柱”这则成语。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强调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
“中流砥柱”,不仅仅留在报刊、书籍字里行间以及演讲者激情澎湃里,更多是刻在巨石之上,以告诫后人,激励后代。
笔者知道就有:
在泰山红门景区罗汉崖下的溪流岸边,有一座巨大的石刻,游客至此,无不为石刻上的“中流砥柱”四个大字所震撼(见下图)。
西藏尼洋河中游处一块屹立在河中央的巨石上也刻有“中流砥柱”(见下图)。
辽宁丹东凤凰山的入口处一处溪中,有一巨石屹然而立,上刻“中流砥柱”(见下图)。
……
“中流砥柱”不仅仅“砥柱”由来久远,其实“中流”在历史长河中更是激荡已久。
写到这,我们不由得想起,*同志书写的《沁园春·长沙》。1925年晚秋,*同志离开故乡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词中表达年轻的*以天下己任,对苍穹发问“谁主沉浮”,随即信心满满地回答道“到中流击水”。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击水”是从《晋书·祖逖》中的“中流击楫”引用而来。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祖逖决心光复中原,为国立功。《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名词。
说了“中流砥柱”,我们再来聊聊 “再接再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当发布表彰决定时,结尾处总少不了“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谦虚谨慎,再接再lì……”当时,绝大多数红头文件上都写着“再接再励”。大家想想,对的呀,对获奖单位和个人来讲,受到表扬自然是一种奖励、鼓励、勉励,不用“励”还能用谁呢?
其实这里要说一下,古时候,“厉”作为磨刀石引申出勉励,激励,后来交给了勵(励)。但是“再接再厉”则与“励”无关,而是交给“礪(砺)”。
“再接再厉”是 “再接再砺”的前世,后来“再接再厉”又成了“再接再砺”的后生了。
这里必须提到《斗鸡联句》。遥想大唐,韩愈、孟郊两位大咖,你来我往,围绕斗鸡给世人留下一段绝唱:
大鸡昂然来,小鸡竦而待。——韩愈
峥嵘颠盛气,洗刷凝鲜彩。——孟郊
高行若矜豪,侧睨如伺殆。——韩愈
精光目相射,剑戟心独在。——孟郊
既取冠为胄,复以距为镦。天时得清寒,地利挟爽垲。——韩愈
磔毛各嘌痒,怒瘿争碨磊。俄膺忽尔低,植立瞥而改。——孟郊
腷膊战声喧,缤翻落羽皠。中休事未决,小挫势益倍。——韩愈
妒肠务生敌,贼性专相醢。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孟郊
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毒手饱李阳,神槌因朱亥。——韩愈
恻心我以仁,碎首尔何罪。独胜事有然,旁惊汗流浼。——孟郊
知雄欣动颜,怯负愁看贿。争观云填道,助叫波翻海。——韩愈
事爪深难解,嗔睛时未怠。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孟郊
头垂碎丹砂,翼拓拖锦彩。连轩尚贾馀,清厉比归凯。——韩愈
选俊感收毛,受恩惭始隗。英心甘斗死,义肉耻庖宰。——孟郊
君看斗鸡篇,短韵有可采。——孟郊
最为出彩的是“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此句指斗鸡时,鸡每次接战前都要先磨砺鸡喙。后用来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到了明代,娄坚在《祭曹周翰文》写道:“呜呼!岁行在子,君试京兆,再接再厉,抽思若搅。”这里“再接再厉”比喻不断地努力。渐渐“再接再砺”就淡出人们视野。
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将“再接再厉”作为推荐使用词形,“再接再砺”为非推荐使用词形,当然用“再接再砺”也不算错。
“砥砺”伴我们前行到此,想必大家对“砥砺”有了更多的了解或认识了。
最后我要说,作为每一名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心往何想,都需要随身携带“砥砺”两块磨刀石。“砥砺”会通过沉甸甸的重量时刻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丝毫来不得半点懈怠:追求精细时用“砥”,需要高效时用“砺”,名列前茅时不忘“再接再砺乃”联句,奋起直追时念念“磨刀不误砍柴工”古话,久久未能登顶时想想“铁杵磨成针”典故……
仅以此文,大家共“砥砺”。
作者:吴永亮
壹点号吴永亮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