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度于 1947 年从大英帝国手中获得独立时,实施了有助于改善低种姓人口社会经济状况的新政策。
1950 年,印度最高法院采取了许多平权行动举措。根据印度宪法第15条,现在对低种姓的歧视在印度被视为非法。
婆罗门婆罗门这个词翻译成“至高无上的自我”或众神中的第一位。婆罗门是吠陀印度教中最高的种姓。根据“约书亚计划”一文,被视为婆罗门种姓成员的印度人口约为 60,481,000 人。
这大约占印度总人口的 4.3%。婆罗门种姓由祭司组成,这个特定种姓的个体被分成称为 gotras 的子种姓。由于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婆罗门被分为这些亚种姓。只有一些成员是牧师,其他成员的职业包括教育家、立法者、学者、医生、作家、诗人、土地所有者和政治家。
根据南希·奥尔巴赫 (Nancy Auerbach) 在她的著作《生活印度教》中所说婆罗门与早期印度教的 萨那达摩相关联,它是一种道德规范,或者一种生活方式,以实现“轮回”,一种解放和启蒙的感觉。随着种姓制度的发展,婆罗门成为印度有影响力的种姓人,歧视其他低等种姓。
大多数婆罗门位于印度北部各邦,包括北方邦和安得拉邦,少数集中在南部各邦,包括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
这种领土划分导致在婆罗门中形成了两个群体:潘奇古尔(北方人)和潘奇德拉维达(南方人)。这两个群体被印度中部的温迪亚山脉隔开,该山脉几乎将该国一分为二。
婆罗门来自婆罗门一词,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婆罗门这个名字是给第一个举行祭祀的训练有素的祭司。公元前 1000 年吠陀时期结束后,“婆罗门”一词被普遍称为祭司阶层的所有成员。
公元前 900 年左右,婆罗门分为限制婚姻选择和规定仪式的异族通婚氏族。这个制度今天仍然完好无损,与另一个种姓的人结婚是不受欢迎的。
梨俱吠陀是最神圣的印度教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婆罗门的神话起源。主神普拉贾帕蒂(众生之主)被认为是梵天,梵天是印度教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后来被他的孩子们牺牲了。据说这种牺牲产生了宇宙,婆罗门起源于他的嘴。
传统上婆罗门应该成为祭司,但实际上他们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许多成员从事农业,而其他人则从事白领工作。婆罗门可以从事任何职业,但除婆罗门外,任何人都不能成为祭司。这个种姓的成员往往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
在仪式上喂养婆罗门是一种社会精神义务。婆罗门男人比婆罗门女人有更多的自由。男性尽量避免饮酒和吸烟,而女性则严禁吸烟。社会可接受的结婚年龄也因性别而异。
女性可以从 18 岁开始结婚,而男性则可以在更大的年龄结婚。婚姻往往由父母包办,预计一夫一妻制。寡妇不得再婚,而鳏夫则可以。
总体而言,婆罗门在印度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被认为是聪明和有影响力的。由于他们在社会中的领导地位,他们设定了社会行为和道德标准。印度教祭司以婆罗门为主,但其他种姓其实也有“神职人员”,但地位比不上婆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