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
此后,永乐帝又四次遣使,要求蒙古朝贡,都因蒙古内讧而失败。至永乐六年,瓦剌的马哈木在和鞑靼鬼力赤、阿鲁台争夺草原霸权中取得优势,"永乐六年十月丙子,瓦剌马哈木等遣暖答世矢等随亦剌思等来朝贡马,且致诚请印信封爵。"(《明太宗实录》)。马哈木终于回应了朝贡,而且还主动求封,求封意味着他们对明朝永乐帝政权的承认、对永乐帝的臣服。马哈木这一举动,让永乐帝龙颜大悦,最终永乐封马哈木为贤义王。以封王为标志,这种对蒙古封王的策略被明朝后代继承,最著名的就是"俺答封贡"。
先礼后兵需要指明,永乐帝对蒙古的册封,不是一味的无下限、完全的妥协。蒙古诸部落也不是因为永乐的百般招抚才朝贡的。永乐前期明蒙能沟通的前提是明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和蒙古内部分裂、力量分散无力大规模攻击明朝。至本雅失里被推举为鞑靼大汗,名义上成为鞑靼最高统治者,鞑靼有了较为统一的政权。而本雅失里是爱猷识理达腊之孙,他有着再复大元的野心,最终明朝边境硝烟再起。
马哈木之孙也先
最初本雅失里被推荐为大汗之后,明朝就遣使安抚,主动通好,《明太宗实录》中对此有记载。
朕心甚喜,今遣都指挥…..等贵书谕意可汗,……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王朔漠,彼此永远相安于无事,岂不美哉彩。
但很明显可汗不想王朔漠,他*死了明朝使者郭骥。藩国斩*上国使者,这是对天朝最大的侮辱,明朝上下皆同仇敌忾;加之永乐帝已经平定了安南,现在明军主力可以北调;而且随着永乐帝统治的稳定,一般百姓对靖难之役已经遗忘,永乐帝完全得到了合法性,有人民的支持;靖难之后的休养生息又使得明朝国力恢复,完全有了能力对蒙一战。所以现在以郭骥被*为导火索,永乐七年,开始了第一次北征。
这次北征是淇国公丘福为主帅,关于此次出征的目的按《太宗实录》记载的永乐帝给本雅失里的问罪书中所写。
讨虏大将军帅师往问*使者之故…….两军相交,使者不绝……尔其审之。
从中我看可以看到即便是两军开战,大明也会允许草原派遣使者,所以此次出征更多的是给草原造成压力,迫使其认罪,并不以灭地平人、永靖边关为目的。但此次北伐丘福战败。
明军
王师败绩直接刺激了永乐帝亲征的决心。永乐八年二月丁末,用北京出发,永乐帝开始了第一次北巡,"本雅失里闻大军出塞,甚恐,欲同阿鲁台西走,阿鲁台不从,众遂乱,互相贼*,本雅失里已西奔,阿鲁台东奔,余部落亦离散"在天子亲征的压力下,刚建立起来的相对统一的鞑靼汗国就因内讧被瓦解了,鞑靼又回到了各部落相对独立的时代,名义上鞑靼还有大汗,但大汗对手下部落约束力不大。此次北伐的结果就是本雅失里西逃瓦剌被*,阿鲁台则在当年年末臣服朝贡。第一次北伐仅达到了战术上的目的,从战略大局上来说,草原仍各自为政,时常*扰边关。但也因强大的明朝军力,草原不敢对大明太过无力,该朝贡的时候还是会来朝贡。
而以永乐第一次北伐为起点,永乐帝也重建了北边防御体系,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其实,虽然永乐靖难,明军主力南移动,但永乐对北面的防御不敢掉以轻心。靖难之后永乐就采取了遣靖难功臣戍边以其"严固边备,以备不虞"的策略。自宋朝后,中原的威胁来自北方,现在明朝国内稳定,就要防备来自北边的威胁,所以以使者被*为导火索,永乐才开始了全面北伐,最终目的就是毕其功于一,为子孙后代打下一个安稳的边疆,永靖边关。
永乐
可以说自第一次永乐亲征后,永乐又四次亲征草原,但成果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打垮瓦剌鞑靼兴,打垮刚兴的鞑靼瓦剌又壮大,始终没有解决草原问题。直至永乐第五次北伐结束,永乐帝在回京途中病逝,而明朝因为多年的大规模政治国力枯槁无力再战,所以才有了仁宣时期的大规模开关互市贸易求安稳。当然如果没有永乐帝接连出击草原,草原是不可能安定的和中原贸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