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恐怕很多年轻人的概念里会很模糊。即使从老辈人那里听来只言片语,也没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但你一定会从他们五味杂陈的讲述中,感受到那时候的穷苦与纯真,以及崇高的理想抱负。
有这样一部1982年公映的老电影,在当年公映时几乎万人空巷,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观念。这部电影改编自伤痕文学代表人物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有着悲痛经历的知识青年,面对出国继承巨额财富与留守大草原的抉择。电影中通过回忆,将知识青年半生的经历和感受充分展现,引起观众极大的情感共鸣。这部电影就是谢晋导演的“反思三部曲”第一部《牧马人》。
虽然这部电影是公认的优秀作品,但于三十八年后的今天来说,其中的知识青年下乡,时代下的思想困顿,以及价值观的差异,现在的年轻人还能有感同身受的共情感受吗?它凭什么魅力又突然火遍全网呢?
今天,本文就从影片叙事手法、主题积极意义及人性反思的深入探讨三个角度,解读经典电影《牧马人》的魅力与价值。并在本文的第四部分,结合我的观影感受,谈谈家国情怀、坚实信仰、人性真善美于现实的理解及思考。
01、叙事手法的精妙:打破原著的块状叙事结构,现实与闪回的交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电影的主题价值观和时代信念
电影《牧马人》剧情的展开,虽然都是围绕男主角许灵均,但并非单线条平铺直叙。而是在影片一开始就将父与子价值观矛盾表现出来,由此引出许灵均过往的苦难经历和思想变化过程。
原著中也有意识流的写法,通过父子回忆交待过去的事情,但导演改编后在叙事角度、蒙太奇手法变化使用上,让影片强化了矛盾冲突,更突出电影的主题价值观和时代信念。
①第一人称角度现实与闪回的交叉叙事,强化了矛盾和冲突
电影开场是许灵均躺在草原上的一段旁白:“刺勒川,你这古老的名字,我从12岁时就在课本上读到过你。没想到,我这半辈子却和你结下了不解之缘。”然后镜头一转,将故事拉到父亲许景由在北京寻找儿子的场景。
与原著中截然不同的是,谢晋导演并没有以第三人称讲述剧情,而是以许灵均第一人称的回忆和旁白,增强了观众与电影产生共情,避免了第三人称描述的距离感。
而且,电影的交叉倒叙方式,通过许灵均在北京与父亲相处的日子,与过去生活的苦难经历,形成极为强烈的鲜明对比。父亲思想的自由和享乐主义,在现实的许灵均看来是遥远、虚幻的。观众通过许灵均视角,能深刻感受到对他思想的冲击,以及感同身受的内心挣扎和煎熬。
②蒙太奇手法的变化使用,突出了电影主题的价值观和时代信念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通过声乐、画面的组合来刺激观众的感官,要在其中表现人物复杂心理状态并不容易。相较于剧情的交叉倒叙方式,导演描述心理活动时,则运用了更多蒙太奇手法变化。
举几个例子:
- 对比蒙太奇运用:刺勒川的简朴与大都市北京的繁荣,以及许灵均的艰苦与父亲的奢靡。
- 平行蒙太奇运用:许灵均给妻子写信“是在和清清疯还是在想我”,镜头随后切换到李秀芝陪着已熟睡的孩子,悄悄地思念着丈夫。
- 隐喻蒙太奇运用:许灵均初到刺勒川时,躺在马厩中看到挂在外面的套马绳圈,镜头在他的眼睛和套马绳圈来回急推切换,暗示了他悲观绝望的念头。
不同于文字意象带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电影通过不同蒙太奇手法的变化运用,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表达效果,更让观众随着剧情和人物内心动态的展开,有了更直接、更感同身受的观影感受。
因此,虽然电影《牧马人》有着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但导演将文学艺术搬上大荧幕还是做了很多精妙改编,无论第一人称视角的拉近观众距离,还是蒙太奇手法的变化运用,都将故事的叙事、情感和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并且,通过这些声画技术,将电影主题得以深化。
02、主题旋律的积极意义:揭示当代青年的困惑和压抑,通过乐观向前看的积极态度,发出时代声音,表达信仰终可战胜困境的决心
影片上映于1982年,彼时的中国刚刚经历时代的动荡与洗礼,对于那个年代的困惑和压抑,人们有着强烈的共情感。而且,随着新生代的成长,社会也需要有价值观和理想的引导。在此背景下,电影的全国公映,于当代人们思想进步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①当面对不可抗力的困境,即使再压抑也要乐观向前看
许灵均角色的身上从小就充满矛盾点,得益于家庭条件的优渥,在少年时进入学校读书识字,但又从小就经历父母离异,孤身在社会上挣扎生存的命运。而在他毕业后留校教书时,本该生活开始蒸蒸日上,却被卷入时代洪流中,开始经历身心俱难的艰苦岁月。
学校教书工作失去了,从小没有劳动技能的他,在刺勒川劳作的艰难和内心苦痛可想而知。而且,被压抑的思想逐渐成为负担,当李秀芝说他是个好人时,委屈和悲愤涌上心头不由得泪流满面。
即使在看不到希望的岁月里,许灵均却并没有颓废,反而保持积极地劳动,乐观地看待生活的态度。而随着李秀芝的出现,有了家庭的两人更是将破乱不堪的家,经营的充满了美好希望。这种乐观向前看的精神,贯穿在整个影片故事中,让观众体会到生命的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