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周培源
周培源(1902.8.28-1993.11.24),江苏省宜兴县人。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第七、八届中央主席,第九届中央名誉主席。1993年,经中国有关部门的批准,正式成立周培源基金会。
10、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11、童第周
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12、郭永怀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13、严济慈
严济慈(1901.1.23—1996.11.2),谱名泽荣,学名寓慈、济慈,字华庭、慕光,号子祥、厂佛、岸佛,浙江东阳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严济慈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和应用光学等方面做出重要成果。
14、吴有训
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吴有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X射线、特别是对散线和吸收方面的研究;一生著有科学论文50多篇。20世纪20年代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研究实验室,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先河。
15、丁颖
丁颖(1888—1964),男,字君颖,号竹铭,广东高州人,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农业高等教育先驱。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华南农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曾当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一、第二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农业教育事业40 余年,曾被*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 业科学家”。2009 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