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广网
许进,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两弹元勋”邓稼先妻子许鹿希的侄子。
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
建党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推出《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在中国之声和总台央视新闻、央广网、云听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100位讲述人,用“最美声音”刻录百年记忆。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妻侄许进。我讲述的文物是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这台深灰色的手摇计算机,乍一看像一部老式按键电话,表面上是黑白相间十横十纵写着阿拉伯数字的按钮;只能进行加减乘除、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运算,但它曾陪伴我的姑父邓稼先多年,见证了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
国家博物馆馆藏 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面对美国的核威胁,当年5月19日,*主席亲自批准在北京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李琮:*曾再三强调,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负责研制核武器的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先生对一个34岁的年轻人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叫你去参加这项工作。”这句话一说出来,年轻人立刻就明白了,这个大炮仗就是原子弹!而这句话也开启了他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活。这个年轻人就是邓稼先。
年轻时的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41年满怀抗日救国的热情,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50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他毅然回国,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姑父邓稼先成为钱三强选中的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守着秘密,夜里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坐起来对身旁的妻子――我的姑姑许鹿希轻轻地说:“希希,我要调动工作了。”
许鹿希:我问他到哪去,他说不能说,我说去干什么,不能说。我说你到了那地方把信箱的号码给我,我给你写信,他说不能写信不能通信,这个家以后都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献给将来要做这些工作了。他这句话说得非常坚决,他说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为它死了也值得。
邓稼先一家四口
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核事业,成为了邓稼先不变的誓言。而他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59年6月20日,苏联政府中断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撤回所有的专家。这给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造成巨大困难。
当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里,至少有14位诺贝尔奖得主,姑父邓稼先所带领的团队只是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人的核知识是零,于是姑父决定边学边教。
邓稼先的同事周光召回忆:“我们国家的原子弹、氢弹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研制的。有些外国人看不起我们,说中国人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再过十年也做不出原子弹来。”
多年以后,姑姑许鹿希对我说,在这段时间姑父邓稼先非常沉默。即便有时候在家里说起有趣的事,他开怀大笑时也会突然中断,感觉到他整个人被分成了两半,工作那一半永远在运转,即使放松下来,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姑父邓稼先很喜欢音乐,尤其在思考问题时,他最喜欢听的就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但有一天姑姑突然发现他听的曲子不一样了,变成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震撼人心的音符不断从唱机里传出来。直到多年后,姑姑才知道,正是这一天姑父邓稼先找到了中国原子弹的主攻方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李琮:邓稼先选中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作为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