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杨振宁
杨武之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出生于国家和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们对于救国图存的渴望,远远胜过对个人事业成功的追求。所以,不管儿子选择哪条道路,只要他能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就足够了。
“慢慢来,不要急。”
这句话,少年时代的杨振宁经常从父亲那里听到。
杨武之非常博学,尤其在数学领域,但他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并没有让儿子过早接触数学。
这和当下很多喜欢“鸡娃”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让杨振宁大量阅读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这些和数学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在杨振宁一生的漫长岁月中,少年时打下的中国文化功底,却在人生中的很多时刻给予了他精神力量。

青年杨振宁
这一点很多中国人都能感同身受。
学生时代背诵的古诗词和古文,很多都将会在成年后给予我们共鸣、安慰和激励。
古典文学的熏陶,可以健全一个人的心性。
杨武之尤其重视教育孩子学习《孟子》,以至于杨振宁至今还能背诵《孟子》全文。
直到中学时代,杨振宁开始对数学有了兴趣,经常主动去看父亲当年从国外带回来的书,有不懂的地方,他就会询问父亲。
若是其他的家长,可能会欣喜若狂,恨不得立刻把自己毕生所学都传授给儿子。杨武之却很平和,他告诉儿子:“慢慢来,不要急。”

杨武之当然知道儿子的天分,他甚至曾对华罗庚放出“狂言”,认为以儿子的聪慧必然可以超越华罗庚。
但是他尊重教育规律,也尊重儿子的爱好兴趣。
“慢慢来,不要急”,与其说是告诫儿子的,倒不如说是他提醒自己的。
杨振宁选择了物理之后,他也坦然接受了。因为他明白,那是属于杨振宁自己的人生。
这种家庭教育方面的开明与尊重,成为了杨家的家风。当杨振宁成为父亲之后,他也是这样做的。
杨振宁的长子名叫杨光诺,出生于1951年。这个“诺”,就是诺贝尔奖的意思。

1957年,杨武之与杨振宁、杨光诺
杨武之给孙子起了这样的名字,是希望他的到来能给杨振宁带来好运,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长子长孙的到来意味着家族又有了崭新的延续,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情。而长子长孙,也往往被寄予了殷殷期望。
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感情很好,他们很疼爱大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