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的一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性食同类的现象。
性食同类,意思是说,在交配前后雌性会吃掉雄性。比如:母螳螂在交配前后,会吃掉前来求偶的公螳螂。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雌性要吃掉雄性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3个假说。
补充能量假说性食同类之所以能发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雌性相对雄性而言体型更大,在交配前后,雌性可以利用体型优势将雄性吞入囊中。
科学家发现,在几种会性食同类的雌螳螂中,它们的食物大约有2/3是雄性螳螂。所以,科学家分析,雌螳螂可能是释放出一些信号,诱惑雄性螳螂前来交配,等到雄性靠近后,雌性便露出真实目的:吃掉对方。
其实,吃掉对方虽然不道德,但动物界并没有道德可言。对于雌性螳螂来说,雄性其实和食物没太大差别,通过捕食雄性可以增加雌性的能量来源,提高生存的概率(尤其是在食物较少的年份)。
或许在一次食物危机中灭绝了,不会性食同类的螳螂,而会性食同类的螳螂由于更具竞争力,更容易活下来,所以它的后代也保留了性食同类的特点。但是,这样会有一个问题,如果雌性螳螂吃掉太多的雄性,以至于没有足够的雄性繁衍怎么办?
这时,自然界的调整机制就出现了。
如果一种雌性螳螂过于凶猛,吃掉所有的雄性,那么该物种就会因雄性过少而灭绝。
如果一种雌性性食同类时比较克制,会保留一小部分雄性,那么该物种就可能延续至今。
所以,能活在今天,并且还在发生性食同类的生物,一定不会过度地捕食对方。
饥饿假说科学家在野外观测到,如果雌性在交配之前刚刚捕食过,那么在交配前后就不太会发生性食同类的现象。
但如果雌性在交配之前没有捕食过,就会发生性食同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