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在西安什么位置,白鹿原在陕西哪个县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20 17:06:27

咸阳原上的帝陵。来源/纪录片《帝陵》截图

龙首原,指浐河、潏河之间的高冈地,呈南北走向,以附近的龙首山得名,是龙首山从南到北伸向渭河的诸高冈的统称。狭义上龙首原指该区域最北侧部分,高度较大,像龙头高昂。

凤栖原,位于龙首原和杜东原之间,横于曲江池之西,呈西南东北走向。严格说,凤栖原是从大的龙首原中分出来的,据传是汉宣帝时凤凰飞集而得名。

乐游原,位于西安东南,南起曲江池北岸,向北偏东延伸。一般认为,西汉时期这块叫乐游里,故而得名。汉宣帝皇后许氏就出生在此地,去世后也葬在此。

细柳原,位于西安西南长安县的细柳乡一带。汉文帝时,周亚夫屯兵于此抵御匈奴,军营叫做细柳营,因此后人把这块地叫细柳原。在细柳原附近,还有毕原、神禾原等,是周朝诸王如文王、武王等人的安葬地。另一个叫铜人原,也与白鹿原相邻,是西汉重要的墓葬区。

接下来,我们以西汉为主,讨论一下为什么他们要把陵墓放在那么多的“原”上。

“原”与西汉诸帝陵

西安附近既然有那么多原,为什么西汉大多数皇帝偏偏选择把陵墓放在咸阳原上呢?

这里有多重原因。

首先是压制前朝。咸阳是秦朝都城。西汉建立后,咸阳虽然风光不再,但在西汉皇帝眼里,威胁仍未解除,在此地密集布置墓群,可以起到威慑和压制作用。

其次是风水原因。咸阳原高大雄伟,泾、渭分流,南濒渭河,背靠北山,遥望终南,在此建陵,大有顶天立地之势,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由于咸阳原本身就已十分高大,在修建陵墓时可以就地起土。汉成帝时曾考虑在渭河南面建陵,结果地势太低,需要从东山运土,花费太大,最后不得不继续选在咸阳原修建延陵。

白鹿原在西安什么位置,白鹿原在陕西哪个县(5)

汉成帝延陵。摄影/拉尼亚凯亚_Laniakea,来源/图虫创意

第三是交通便利。咸阳原上地势平坦,向南有多条道路直通长安,向北有两条通向西北的“丝绸之路”。咸阳城距离长安不过百里之地,在此设帝陵,便于当朝皇帝祭祀祖先。

第四是政治军事所需。咸阳原上的帝王陵群,是西汉王朝把地理形势与政治军事需要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始终是其主要威胁。公元前116年,匈奴大兵南犯长安,当时的汉文帝发十万骑“军长安旁以备胡”,足见形势有多危急。按西汉传统,一个地方修建陵墓,往往会迁徙民众到此居住,并在此设县,设守陵人员五千。像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迁徙人数在万户以上,最多的是武帝茂陵,达到一万六千户。咸阳作为长安北面的一个门户,在此建陵,相当于在长安北侧设了一道缓冲的防线。

白鹿原在西安什么位置,白鹿原在陕西哪个县(6)

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来源/纪录片《帝陵》截图

文帝将霸陵设在白鹿原,原因与此相同。文帝时,咸阳原上的缓冲地带初步建成,长安以东的防御却严重不足。他即位前,齐王刘襄就曾兴兵向西,威胁京城长安。他主政后,济北王刘兴、淮南王刘长先后叛乱,虽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但东方同姓诸侯王的威胁却给文帝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他把自己的霸陵放在长安以东、东西交通要道的咽喉部位上。

除此以外,文帝选择把霸陵放在白鹿原上,还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其一,文帝尚俭。西汉帝陵封土高一般都在30多米,据考古学家测算,这样大的规模需要动用30多万劳动力。像咸阳原上的西汉诸陵,高度多在25米以上,武帝的茂陵最高,达46.5米,远远望去像一座高山。汉文帝考虑到节俭民力,临终遗诏“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

其二,古代昭穆制度。汉人讲究礼仪,认为“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位昭”。按当时规矩,辈分相同、帝位相连者,死后不能葬在同一陵区。汉惠帝和汉文帝都是刘邦之子,均在穆位,惠帝的陵墓在高祖长陵边上,文帝就只能另外找地方了。宣帝选择在杜东原上建陵,也是这个缘故。

可以看出,无论选在哪个原,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要在高处。《史记》中说西安“地执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因此,西安从地理结构上满足了历代帝王喜欢居高临下的心理需求。这一点,在另一古都北京身上,也能找到明证。北京也被称为“地处雄要,北依山崄,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古代帝王喜欢在西安、北京建都的原因。

“原”与诗

由于原本身特殊的地形结构,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登高远眺,面对自然美景,往往能激发出内心的创作*。所以,很多诗词歌赋中,都能见到原的身影。

最有名的当属白居易的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他准备应试的试帖诗习作。此时的白居易16岁,正寄居在浙江,还没到过长安,他笔下的“原”更多的是一种想象。

白鹿原在西安什么位置,白鹿原在陕西哪个县(7)

白居易影视形象。来源/电影《妖猫传》截图

同样是写古原,比他稍晚时代的李商隐则是亲身经历。

大约公元844-845年间,李商隐从太原往长安,路过乐游原时,看到残阳如血,不由得为当时的晚唐国运担忧伤感,于是写下这首《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同样是在乐游原,与李商隐同时代被后世称为“小李杜”的杜牧,也曾写过一首《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杜牧站在乐游原上,看向北方昔日里汉代帝王陵墓,如血的残阳勾勒出汉家陵阙雄健的身影,世事茫茫,帝王将相,终成灰土,一股浓重的历史沧桑感涌上其心头,不由得喟然长叹。

作为汉唐时著名的游玩胜地,也是整个长安城的最高点。乐游原在古代文化人当中是很受欢迎的,不管是高兴还是失意,到了这里都能找到排遣的方法。所以乐游原在古诗词中所留下的文字或许也是所有原中最多的。除了李商隐、杜牧的这两首,比较有名的还有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白鹿原在西安什么位置,白鹿原在陕西哪个县(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